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萬世師表」孔子捲入命案? 公報私仇誅滅對手手段駭人

歷史長河

「萬世師表」孔子捲入命案? 公報私仇誅滅對手手段駭人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萬世師表」孔子捲入命案? 公報私仇誅滅對手手段駭人

2021年07月26日 12:38 最後更新:12:38

提到孔子,即便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赫赫有名的人物也不為過。孔子所主張的儒家思想甚至影響至今,被後世尊為聖人。

孔子(網上圖片)

孔子(網上圖片)

所以,看到標題的你是否大吃一驚?孔子殺人一事可不是子虛烏有,亦並非出自某某野史。荀子的著作,以及司馬遷的《史記》等書藉皆有明文記載這件事。

更多相片
孔子(網上圖片)

提到孔子,即便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赫赫有名的人物也不為過。孔子所主張的儒家思想甚至影響至今,被後世尊為聖人。

雖然上述的文獻記載有詳有略,但在孔子誅少正卯這點上都是十分明確的。(網上圖片)

所以,看到標題的你是否大吃一驚?孔子殺人一事可不是子虛烏有,亦並非出自某某野史。荀子的著作,以及司馬遷的《史記》等書藉皆有明文記載這件事。

根據《晉書.列傳第五十八》,時人討論少正卯和盜跖誰的罪孽更重。有人說:「少正卯雖惡,但起碼不像盜跖那樣殺人、吃人肉,所以盜跖更惡。」顏含說:「做惡做在明處,人人都知道他該死;隱藏很深的奸邪,只有聖人能察覺和除掉。由此可見,少正卯更惡。」眾人都被這番話說服。(網上圖片)

那麼,少正卯是否真的如此十惡不赦?然而答案是無從稽考的,因為《荀子》和《史記》皆沒有交代這些罪名是怎樣得來。

爭奪弟子一說首次在東漢王充的《論衡》出現,相傳當時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而少正卯則有弟子四千,賢人八十三。孔子的講課經歷三次滿堂,三次跑光,只有顏淵深知孔子是聖人而沒有離開他。(網上圖片)

我們也許能從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講瑞》來了解孔子要除掉少正卯的原因:

有人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令比《荀子》更早記錄孔子誅少正卯的書藉散佚。(網上圖片)

雖然「孔子誅少正卯」一事缺乏詳細的記載,但在南宋以前,人們對此事一直深信不疑,直至朱熹提出質疑才有所改變。根據《朱子語錄.卷九十三》:「某嘗疑誅少正卯無此事,出於齊魯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為之說。若果有之,則左氏記載當時人物甚詳,何故有一人如許勞攘,而略不及之?史傳間不足信事如此者甚多。」另外朱熹的《舜典象刑說》亦提到:「少正卯之事,《論語》所不載,子思、孟子所不言,雖以《左氏》亦不道也。獨荀況言之,是必齊魯諸儒,憤聖人失職,故為此說,以夸其權耳。」

朱熹。學者認為,朱熹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是為求自保。南宋慶元年間,朱熹受到了政敵攻擊,朱熹所講之學被批為「偽學」,要受「少正卯之誅」,政敵以此為由想置朱熹於死地,因此朱熹特意為孔子翻案,以證明政敵所引之典根本不存在。(網上圖片)

朱熹。學者認為,朱熹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是為求自保。南宋慶元年間,朱熹受到了政敵攻擊,朱熹所講之學被批為「偽學」,要受「少正卯之誅」,政敵以此為由想置朱熹於死地,因此朱熹特意為孔子翻案,以證明政敵所引之典根本不存在。(網上圖片)

「孔子誅少正卯」一事的爭論亦隨着時代氛圍的轉變而出現不同的立場。例如五四運動期間,知識份子以「打倒孔家店」為目標,攻擊儒家的禮教倫理,於是「孔子誅少正卯」一事便成為了攻擊儒家的理據。(網上圖片)

自朱熹提出此質疑,這個話題開始引起不少人的爭辯。清代崔述的《考信錄》(一部辨證古書真偽的專著)通過《論語》季康子向孔子問政的對話,來駁斥孔子殺人一事。在《論語・顏淵》中,季康子向孔子問政:「如果殺掉無道德的壞人,親近有道德的好人,這樣好嗎?」孔子回答:「治理國家為何要殺人?只要您善良,人民也會跟您一樣善良。」崔述因而帶出「聖人之不貴殺也如是,焉有秉政七日而遂殺一大夫者哉!」的結論,即孔子主張仁德治國,又怎會一做官便把大夫少正卯殺死呢?同時崔述又補充「春秋之時,誅一大夫非易事也」,少正卯身為大夫,即使孔子要殺,也要經國君同意,所以孔子想要誅殺少正卯絕非易事。

李膺。然而李膺的下場慘不忍睹,因其仗義執言的性格得罪宦官,終捲入兩次黨錮之禍,被宦官逮捕入獄處死。(網上圖片)

不過,亦有人揉合正反觀點,得出新結論。沈善增在其《孔子殺死少正卯了嗎?》一文指出,關鍵在於「誅」一字的意思。他認為「誅」字的本意是指「批判」、「聲討」、「譴責」,最後才衍生出「處死」之意。他又列舉《左傳》中13個「誅」字,意思都與「批判」、「聲討」、「譴責」有關。因此,他得出結論:這件事有發生,但孔子並沒有殺死少正卯,所謂「孔子誅少正卯」,應為「孔子譴責少正卯」。

外號「九千歲」的魏忠賢事實上是個文盲。(網上圖片)

明熹宗天啟年間,陸萬齡上書指魏忠賢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孔子作《春秋》,而魏忠賢則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而魏忠賢則誅東林。陸萬齡認為魏忠賢居功至偉,其功績超越亞聖孟子,並能與孔子同日而論 ,所以應該修建魏忠賢祠堂,並將孔子放到魏忠賢塑像旁邊,一起祭拜。《明季北略.第三卷天啟七年丁卯八月至十二月》、《先撥志始.第五章卷下二》

孔子殺人一事最早出現在戰國末年的儒家典籍《荀子.宥坐》: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在《荀子.宥坐》的版本中,孔子在魯國攝相(行使丞相的職責),上任不過七日便誅殺了少正卯。孔子解釋殺少正卯是因他有五惡,即心達而險(智力過人卻心地奸險)、行辟而堅(行為邪惡又頑固不改)、言偽而辯(妖言惑眾)、記醜而博(旁門左道的知識淵博)和順非而澤(順從錯誤主張,並對荒謬的道理大加讚賞);

而在《史記.孔子世家》的版本中,孔子則是因少正卯亂政而將其誅殺。

接下來,「孔子誅少正卯」一事便開始演變成各種版本,例如之後的《孔子家語.始誅》,便在《史記.孔子世家》的基礎上加上「戮之於兩觀之下,屍於朝三日。」即孔子不但誅殺少正卯,還陳列其屍首示眾三天,以殺一儆百。

雖然上述的文獻記載有詳有略,但在孔子誅少正卯這點上都是十分明確的。(網上圖片)

雖然上述的文獻記載有詳有略,但在孔子誅少正卯這點上都是十分明確的。(網上圖片)

那麼,少正卯是否真的如此十惡不赦?然而答案是無從稽考的,因為《荀子》和《史記》皆沒有交代這些罪名是怎樣得來。

根據《晉書.列傳第五十八》,時人討論少正卯和盜跖誰的罪孽更重。有人說:「少正卯雖惡,但起碼不像盜跖那樣殺人、吃人肉,所以盜跖更惡。」顏含說:「做惡做在明處,人人都知道他該死;隱藏很深的奸邪,只有聖人能察覺和除掉。由此可見,少正卯更惡。」眾人都被這番話說服。(網上圖片)

根據《晉書.列傳第五十八》,時人討論少正卯和盜跖誰的罪孽更重。有人說:「少正卯雖惡,但起碼不像盜跖那樣殺人、吃人肉,所以盜跖更惡。」顏含說:「做惡做在明處,人人都知道他該死;隱藏很深的奸邪,只有聖人能察覺和除掉。由此可見,少正卯更惡。」眾人都被這番話說服。(網上圖片)

我們也許能從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講瑞》來了解孔子要除掉少正卯的原因:

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顏淵獨知孔子聖也。夫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聖,又不能知少正卯,門人皆惑。子貢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子為政,何以先之?」孔子曰:「賜退!非爾所及!」

當時的少正卯和孔子一樣都是聚徒講學的教育家,然而少正卯的講課水平比孔子更勝一籌,以致孔子的學生,除顏淵一人,全都走去聽少正卯講課。所謂「同行如敵國」,更遑論學生們都被少正卯「搶走」。孔子或因此對少正卯懷恨在心,當成為司寇時,便公報私仇,將少正卯除去。

爭奪弟子一說首次在東漢王充的《論衡》出現,相傳當時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而少正卯則有弟子四千,賢人八十三。孔子的講課經歷三次滿堂,三次跑光,只有顏淵深知孔子是聖人而沒有離開他。(網上圖片)

爭奪弟子一說首次在東漢王充的《論衡》出現,相傳當時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而少正卯則有弟子四千,賢人八十三。孔子的講課經歷三次滿堂,三次跑光,只有顏淵深知孔子是聖人而沒有離開他。(網上圖片)

雖然「孔子誅少正卯」一事缺乏詳細的記載,但在南宋以前,人們對此事一直深信不疑,直至朱熹提出質疑才有所改變。根據《朱子語錄.卷九十三》:「某嘗疑誅少正卯無此事,出於齊魯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為之說。若果有之,則左氏記載當時人物甚詳,何故有一人如許勞攘,而略不及之?史傳間不足信事如此者甚多。」另外朱熹的《舜典象刑說》亦提到:「少正卯之事,《論語》所不載,子思、孟子所不言,雖以《左氏》亦不道也。獨荀況言之,是必齊魯諸儒,憤聖人失職,故為此說,以夸其權耳。」

朱熹質疑是否真有少正卯其人。假若少正卯真的存在,以他的影響力(把孔子的學生搶光光、亂政),為何成書早於《荀子》的《左傳》沒有對少正卯留下任何紀錄?另外孔子一向強調「仁」,主張以「德」去感化小人,殺少正卯顯然違反孔子的思想、主張,如果真有其事,記下孔子言行的《論語》、子思(孔子的嫡孫)和孟子又為何沒有提及此事?唯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荀子才將此事記載入書,所以朱熹認為這件事是偽造的。

有人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令比《荀子》更早記錄孔子誅少正卯的書藉散佚。(網上圖片)

有人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令比《荀子》更早記錄孔子誅少正卯的書藉散佚。(網上圖片)

朱熹。學者認為,朱熹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是為求自保。南宋慶元年間,朱熹受到了政敵攻擊,朱熹所講之學被批為「偽學」,要受「少正卯之誅」,政敵以此為由想置朱熹於死地,因此朱熹特意為孔子翻案,以證明政敵所引之典根本不存在。(網上圖片)

朱熹。學者認為,朱熹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是為求自保。南宋慶元年間,朱熹受到了政敵攻擊,朱熹所講之學被批為「偽學」,要受「少正卯之誅」,政敵以此為由想置朱熹於死地,因此朱熹特意為孔子翻案,以證明政敵所引之典根本不存在。(網上圖片)

自朱熹提出此質疑,這個話題開始引起不少人的爭辯。清代崔述的《考信錄》(一部辨證古書真偽的專著)通過《論語》季康子向孔子問政的對話,來駁斥孔子殺人一事。在《論語・顏淵》中,季康子向孔子問政:「如果殺掉無道德的壞人,親近有道德的好人,這樣好嗎?」孔子回答:「治理國家為何要殺人?只要您善良,人民也會跟您一樣善良。」崔述因而帶出「聖人之不貴殺也如是,焉有秉政七日而遂殺一大夫者哉!」的結論,即孔子主張仁德治國,又怎會一做官便把大夫少正卯殺死呢?同時崔述又補充「春秋之時,誅一大夫非易事也」,少正卯身為大夫,即使孔子要殺,也要經國君同意,所以孔子想要誅殺少正卯絕非易事。

「孔子誅少正卯」一事的爭論亦隨着時代氛圍的轉變而出現不同的立場。例如五四運動期間,知識份子以「打倒孔家店」為目標,攻擊儒家的禮教倫理,於是「孔子誅少正卯」一事便成為了攻擊儒家的理據。(網上圖片)

「孔子誅少正卯」一事的爭論亦隨着時代氛圍的轉變而出現不同的立場。例如五四運動期間,知識份子以「打倒孔家店」為目標,攻擊儒家的禮教倫理,於是「孔子誅少正卯」一事便成為了攻擊儒家的理據。(網上圖片)

不過,亦有人揉合正反觀點,得出新結論。沈善增在其《孔子殺死少正卯了嗎?》一文指出,關鍵在於「誅」一字的意思。他認為「誅」字的本意是指「批判」、「聲討」、「譴責」,最後才衍生出「處死」之意。他又列舉《左傳》中13個「誅」字,意思都與「批判」、「聲討」、「譴責」有關。因此,他得出結論:這件事有發生,但孔子並沒有殺死少正卯,所謂「孔子誅少正卯」,應為「孔子譴責少正卯」。

「孔子誅少正卯」一事放在今天,至多只會成為人們喋喋不休的討論,但在古時,把這件事應用在政治上的例子卻不勝枚舉。

東漢延熹八年,野王縣縣令張朔倚仗其兄十常侍之首張讓的勢力,殘暴不仁,無法無天。當聽到敢於打擊貪官污吏而聲名遠播的司隸校尉李膺即將捉拿他,他便畏罪逃到哥哥張讓家中,並藏在屋中的空心柱裏。李膺知道後,便立刻帶兵砸破柱子將張朔逮捕入獄。李膺記下張朔的口供後,便馬上把他殺掉。張讓向皇帝訴冤,於是皇上便下詔李膺入殿,斥責李膺為何不先請示便誅殺張朔。李膺回答道:「當年孔子擔任魯國司寇,上任七天便誅殺奸臣少正卯。現在我擔任司隸校尉已有十天了,我還嫌太遲,卻不料落得個辦案太快的罪名。」皇上無言以對,只好對張讓說:「這本來就是你弟弟的錯,李膺又何罪之有?」於是便放走李膺。《後漢書·黨錮列傳》

李膺。然而李膺的下場慘不忍睹,因其仗義執言的性格得罪宦官,終捲入兩次黨錮之禍,被宦官逮捕入獄處死。(網上圖片)

李膺。然而李膺的下場慘不忍睹,因其仗義執言的性格得罪宦官,終捲入兩次黨錮之禍,被宦官逮捕入獄處死。(網上圖片)

明熹宗天啟年間,陸萬齡上書指魏忠賢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孔子作《春秋》,而魏忠賢則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而魏忠賢則誅東林。陸萬齡認為魏忠賢居功至偉,其功績超越亞聖孟子,並能與孔子同日而論 ,所以應該修建魏忠賢祠堂,並將孔子放到魏忠賢塑像旁邊,一起祭拜。《明季北略.第三卷天啟七年丁卯八月至十二月》、《先撥志始.第五章卷下二》

外號「九千歲」的魏忠賢事實上是個文盲。(網上圖片)

外號「九千歲」的魏忠賢事實上是個文盲。(網上圖片)

言歸正傳,你又怎樣看「孔子誅少正卯」這單千年懸案呢?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