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右二)、鄧小平(右三)、饒漱石(右四)等在西柏坡

本文原載於《同舟共進》2009年第10期,原題為「饒漱石的前半生」

1975年3月2日,一位患有病毒性肺炎的72歲老者病死在北京,他的名字叫饒漱石。這個名字往往是與「反黨陰謀」、「反黨同盟」聯繫在一起的。事隔27年以後,由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主編的《中共黨史人物傳》正式給饒漱石立了傳,並且在傳記的前言寫道:「饒漱石,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秘密工作,曾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及中國的解放和建設事業作出過貢獻。」

「黃花塘事件」:與陳毅發生矛盾】

各師及各區黨委:饒預計3月後方能返部,華中局書記兼政委職務由陳代理。華中的黨、政、軍領導工作,便集中於陳毅一身……9月19日饒漱石從淮南回來了,暫時代理華中局書記和政治委員的陳毅便交代了工作。但是,對比前後兩位代理書記的議論開始了。幹部們稱讚陳毅的比較多,饒漱石因此感到壓力。饒漱石「代」書記已半年整,至今「代」字還在頭上,將來正式的書記誰當還是問題。陳毅資格老、能力強,又有黃橋決戰等打開華中局面的軍事建樹,隨時都可能被任命為書記。饒漱石忐忑不安。正值整風運動深入開展,這本來是學習馬克思主義、整頓思想作風的大好時機,饒漱石卻覺得是排擠陳毅的機會……他故意暫時離開軍部,讓陳毅主持整風,動員幹部們對領導提意見。他則到40里外的大劉鄂農村去調查研究,實際上是有意要造成陳毅發動幹部批評攻擊政治委員的印象。陳毅按照原訂計劃於8月13日召開會議,大家各抒己見,發言越來越熱烈,並且焦點集中到兼政治部主任的饒漱石的身上。陳毅指定政治部秘書長將大家意見加以匯總,整理成若干問題,以便今後報中央軍委研究解決。8月18日下午,饒漱石突然回來了,政治部秘書長把大家的發言材料送請審閱,饒說:「早知道了,不用看了!」……由此開始,饒漱石几乎每天都以相當多的時間找華中局和軍部各方面的負責幹部談話,使一些負責幹部誤以為饒漱石是受中央之命來清算陳毅的,不免心存戒懼。用陳毅自己的話說,當時他那裏是「鬼都不上門」。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之後,饒漱石直接與陳毅攤牌了,兩人一連幾個晚上爭論到深夜甚至拂曉,使住在隔壁的秘書都不敢入睡。

稱「但望中央速決定物色才德兼全的軍事政治負責幹部來幫助我們」,並一再聲稱他自己在「德」的方面可以保證「無愧」。因為當時新四軍軍部駐紮在淮南盱眙縣黃花塘村,故史稱此事為「黃花塘事件」。

中共中央對於陳毅、饒漱石之間的矛盾很重視。最後,中央決定讓陳毅回延安參加「七大」。陳毅頗多感慨,寫詩云:「西去路漫漫,風物仔細看。不知霜露重,應悔著衣單。」作為「黃花塘事件」見證者的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事後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他說:「如果一個人看上去在各方面都表現得一點缺點、錯誤都沒有的話,那是假的。一個人無法樣樣都當第一,不管他有多大的本領他都無法做到樣樣都精通,不可能成為無所不能的主宰。」(《革命回憶錄》之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黃花塘事件」發生後,陳毅曾經對饒漱石說:「你這次向我發難,是你權力欲、名利慾、迫害欲的大爆發。你若一意孤行,必有翻船之日。」陳毅一語成讖,「黃花塘事件」10年以後,饒漱石果然「翻船」。

1945年,「七大」召開,饒漱石當選中央委員。本來在小組討論時,潘漢年曾就饒漱石的缺點尖銳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饒「欺人、弄權、虛偽」,不宜擔任中央委員。「為使饒漱石在選舉時不致落選,劉少奇曾親自到華中代表團參加會議,點名批評了向饒提意見的代表,認為是對饒的攻擊,破壞領導威信,影響黨的團結,維護了饒漱石」。(林蘊暉《劉少奇之路(3)》,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版;尹騏《潘漢年傳》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不久,1946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又任命饒漱石擔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兼中央組織部部長。(楊尚昆《楊尚昆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連獲重任的饒漱石有些意氣風發,他曾經與楊尚昆一起共事,楊尚昆經常呼之為「小饒」。可是,當1946年底前後楊尚昆再稱呼他為「小饒」時,饒漱石竟充耳不聞,直到楊尚昆改口「饒政委」,饒漱石才答應。(楊尚昆《回憶高饒事件》)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