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故宮文物窺見乾隆盛世 見證琉球向中國稱臣歷史

歷史長河

香港故宮文物窺見乾隆盛世 見證琉球向中國稱臣歷史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香港故宮文物窺見乾隆盛世 見證琉球向中國稱臣歷史

2022年08月02日 10:00 最後更新:11:10

歷史不會說謊,它正忠實地還原不論大家是否接受的過去。沖繩古稱琉球,早在明朝已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並在明亡於清後在順治年間(1644–1661)向清稱臣。清廷遂定其國兩年一貢,貢船二隻,貢品則沿明制為:馬匹、螺殼、 硫磺。朱淑媛〈清代琉球的謝恩與表奏文書〉文章記載︰「凡國王(藩屬國)繼位,必先遣使來朝 (清)請求冊封,以示稱臣。清廷派冊封使帶同詔敕前往承認該國國王合法地位。儀式完成後,藩屬國要遣使前來謝恩。」(資料來源:整理自朱淑媛〈清代琉球的謝恩與表奏文書〉,《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不過自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大力對外擴張,在1879年宣佈廢琉球藩並改設沖繩縣至今天。

龍戲珠紋長方攢盒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龍戲珠紋長方攢盒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揭幕不久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最近與教育局合作,推出《細說文物——中國歷史教學資源冊》即選取四件具代表性的文物作學習活動。在單元三︰二龍戲珠紋長方攢盒,即以一號館藏的琉球漆器貢品,重溫琉球是中國朝貢國的崢嶸歲月。作為琉球國向大清王朝示好的貢品,二龍戲珠紋長方攢(音:全)盒在烏黑表面鑲嵌五彩螺鈿,外表非常華麗,而更難得的,是螺鈿漆器原來是傳自中國的工藝技法,在兩國友好期間由中國工匠傳入,配合琉球國盛產之漆樹,以及螺鈿的原料──夜光 蠑(音:榮)螺製成,當時曾深受琉球王室歡迎,成為御用品及進貢中國的貢品,可見中琉政治關係之密切。古代中國工藝技術水平極高,目前公認的說法是至少在明代中葉前科技水平還是居於世界領先水平,直至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後才使科技水平傾斜向西方國家。

清初版圖及部分藩屬國概念圖。琉球國位於中國與日本之間。

清初版圖及部分藩屬國概念圖。琉球國位於中國與日本之間。

萬國來朝圖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萬國來朝圖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此文物是乾隆年間(1736–1796)由琉球進貢的方物之一,也見證乾隆年間中國國力走向巔峯的輝煌歲月。不過單靠一件文件是無法還完歷史的全貌,既有物為證,也要以相為證,不過相機發明是在近代的事情,古代只有以畫為證。所以教學資源冊也包括了《萬國來朝圖》及《皇清職貢圖》。《萬國來朝圖》繪製於乾隆年間,以元旦時節,世界各國使臣朝見清帝的盛大場面。圖中不但有清朝周邊的國家,也有來自大西洋的使者。他們騎象牽馬,手捧「貢品」,雖畫面顯然屬於虛構,但卻反映了清朝「天朝上圖」的觀念,以及乾隆時期政府財力物力之豐裕。

皇清職貢圖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皇清職貢圖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另一幅《職貢圖》更是珍貴,它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圖文並茂描繪世界各地人物的存世長卷,分為四卷。香港故宮博物館展出的長卷較為特別,不但收錄了外藩、屬國及納入清朝版圖 地區的男女形象外,更描繪其衣冠容貌及所在地的歷史文化、風俗物產等等。《職貢圖》繪製計劃由乾隆帝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發起,由軍機處負責統籌,反映此圖並非僅是悅目之作,是用以塑造乾隆朝「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及「天朝上國」的形象。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