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解密航天員選拔:需過五關斬六將 還包括「不能打呼」

博客文章

解密航天員選拔:需過五關斬六將 還包括「不能打呼」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解密航天員選拔:需過五關斬六將 還包括「不能打呼」

2022年10月06日 12:48 最後更新:13:21

為了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後續飛行任務的需要,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正式啟動,更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很多人都十分好奇:什麼樣的人能成為航天員?從成為航天員到成功飛天總共分幾步?航天員要掌握哪些「特殊技能」?

從1995年到2020年,中國已經完成了三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1995年,第一批預備航天員選拔時,基本條件包括年齡25至35歲、身高1.6至1.72米、體重55至70公斤、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必須是殲擊機或強擊機飛行員,累計飛行600小時以上,且飛行成績優秀,無等級事故無煙癮酒癮,最近3年體檢均為「甲等」。

除此之外還要求無嚴重地方口音,甚至連打呼嚕也需要考慮。主要是由於打呼嚕患者容易在睡眠中出現呼吸暫停導致的窒息風險,這在太空任務和空間站駐留期間是非常麻煩的,另外還有其他各方面的限制。

體檢結束還需接受特殊生理功能檢查,這是從飛行員邁進預備航天員隊伍的最後一道門檻。第一關是在離心機上進行超重考驗,考查身體承受重力的能力。第二關在壓力試驗艙內,接受缺氧耐力檢測。第三關在電動秋千上蕩15分鐘,檢查前庭功能。第四關忍受噪音和振動不間斷侵擾。第五關在頭低腳高的傾斜床上,猛起、猛躺,測量心髒負荷能力。

在壓力試驗艙內接受缺氧耐力檢測。

在壓力試驗艙內接受缺氧耐力檢測。

接下來,還有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這樣的測試要持續好幾個月。經過層層選拔,從1506人脫穎而出的14名航天員進入北京航天城,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

如今,針對新航天員的選拔,中國航天員中心根據訓練經驗,提高和改進了選拔標準與方法。

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介紹,對於航天員候選人來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須要身心健康、身體素質好,對航天環境有較好的耐力和適應性。心理素質好,有滿足要求的教育背景和職業背景。當然還有年齡、身高、體重等方面的具體要求。

神舟十四號三名航天員在太空站賀國慶。

神舟十四號三名航天員在太空站賀國慶。

黃偉芬說對職業和非職業的航天員,要求還是有所不同的,對職業航天員在基本門檻的基礎上要提高一個要求。對非職業的載荷專家的航天員,要求基本上達到了門檻就是可以了。她表示從科研人員中選載荷專家,最主要是看中了他們已有的專業的基礎,知識儲備,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

中國航天員想飛向太空分哪幾步?

經過了預備航天員選拔階段,如果想飛天,還需要經歷兩個階段再選拔、再訓練:訓練期航天員選拔及飛行乘組選拔。

訓練期選拔是為了在訓練過程中發現預備航天員在思想、身體、心理以及訓練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只有在訓練全過程中考評合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航天員。

航天員選拔就像是沙里淘金、千挑萬選,而航天員訓練則是千錘百煉,百煉成鋼。航天員訓練的項目和內容包含了八大類二百多個科目,每一個科目下面又有若干訓練單元,所以總數多達數千個訓練單元。

從預備航天員開始接受訓練,到具備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一般需要三年半左右的時間。

飛行乘組選拔是為准備某次航天飛行任務,從合格的正式航天員中選拔出最佳飛行乘組,飛行乘組選拔貫穿於飛行任務訓練的全過程,直至發射當天才結束。已去過太空的航天員,如要再次飛天,需要重新參加飛行乘組的選拔。

此外航天員不僅能上得了天,也要「下得了海」。載人航天是一項高風險性的工作,載人航天器在飛行過程中,一旦出現意外情況需要緊急返回時,可能飄落於各種難以預料的地點。在救援人員到達之前,航天員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生存下來。因此,航天員還必須掌握海上救生技能。

特別指出的是,男女航天員的訓練強度是一樣的,都需要經過最嚴苛的訓練和選拔。

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於近期啟動,預計需時約1年半完成。本次共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其中載荷專家2名左右。航天駕駛員在陸海空三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在從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關領域專業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中選拔,載荷專家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

此次將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香港將於10月6日至27日展開載荷專家的招募初選工作。特區政府表示,這一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讓愛國愛港的香港市民有機會貢獻國家發展,號召符合基本要求,並有志於載人航天事業的人士踊躍參與。載荷專家澳門區選拔工作共分初選、復選和定選3個階段,從10月3日到10月17日接受報名。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學者認西方誤解中國經濟 「可能導致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2024年04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14

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不絕於耳,有時連美國人都跳出來證偽。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報道,《外交事務》雜誌近日刊登了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成員尼古拉斯·拉迪的署名文章——《中國仍在崛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文章指出,近兩年來,部分觀察者對於中國經濟的悲觀論調主要基於五種誤區: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以及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但實際數據並不支持上述論點。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保持在三分之一,並擴大其經濟足跡。

報道截圖

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驚人的經濟表現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引起了不少警覺。自2019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許多觀察者由此粗淺地得出結論,聲稱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巔峰已經過去。他們甚至認為,中國可能會進入長期衰退,甚至是失落的十年,而不是超過美國。

美國總統拜登在三月的國情諮文中也放言:「多年來,我聽到我的兩黨朋友們說,中國正在崛起,而美國正在落後。他們弄錯了。」

然而,這些人其實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中國的確面臨著一些眾所周知的挑戰,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以及人口年齡結構問題。但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改革開放道路克服了比現在更大的挑戰。盡管近年來增速放緩,但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是美國的兩倍。

關於中國經濟潛力的悲觀主義主要基於五種誤區。首先是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

文章指出,的確,從2021年到2023年,中國GDP佔美國GDP比重從76%下降到67%。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到2023年,中國GDP比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前)增長了20%,而美國僅增長了8%。

AP圖片

AP圖片

這種明顯的悖論可以用兩個因素來解釋。一是近年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低於美國。去年,中國名義GDP增長了4.6%,低於其實際GDP增長的5.2%。相比之下,由於通貨膨脹率高,美國2023年名義GDP增長了6.3%,而實際GDP僅增長了2.5%。

此外,美聯儲自2022年3月以來已將利率上調了逾五個百分點,從0.25%提高至5.5%,而中國央行將基準利率從3.70%降至3.45%。中國和美國利率之間的差距擴大。在匯率疲軟的情況下,將中國名義GDP換算成美元,才出現中國GDP相對美國GDP下降的情況。

但這兩個因素可能是暫時的。美國利率現在相對於中國利率正在下降,減少了投資者將人民幣轉換為以美元計價資產的動力。因此,人民幣已經開始逆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中國的物價將回升,這將提振以人民幣計量的中國GDP增長。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名義GDP幾乎肯定會在今年重新朝著美國的方向靠攏,並且可能在約十年內超過美國。

第二個誤區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實際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觀點。去年,中國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6%,是2022年增長率的兩倍,人均消費增長了九個百分點。

如果消費者信心不足,家庭將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但中國家庭去年恰恰相反:消費增長超過了收入,這只有在家庭減少儲蓄佔收入比例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AP圖片

AP圖片

第三個誤區是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去年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了0.2%,引發了房價下跌的擔憂,導致人們預期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從而減少需求,增長放緩。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核心消費價格(指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實際上增長了0.7%。

用於生產其他商品的工具和原材料價格的確在2023年有所下降,這反映了全球能源價格和其他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以及中國對一些工業品需求相對較弱,可能削弱了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的動力。

人們認為,企業不會將資金投入到他們的業務中,而是用他們日益減少的利潤償還債務。但事實恰恰相反:中國企業的借貸規模還在增加,無論是絕對值還是佔GDP的比例。製造業、採礦業、公用事業和服務業的投資也在增加,並沒有衰退的跡象。

第四個誤區是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這些擔憂並非完全沒有根據,2023年新開工建設的樓盤數量只有2021年的一半。但是必須看到這一數據的背景。

在同期的兩年時間裡,房地產投資僅下降了20%,因為開發商將更多的支出用於完成早期開始的住房項目。2023年,住房竣工面積擴大到78億平方英尺(約合7.2億平方米),首次超過了住房開工面積。這是因為政府政策鼓勵銀行專門向即將完工的住房項目提供貸款,如果放寬銀行向房地產開發商放貸的限制,將會加劇房地產供應過剩。

AP圖片

AP圖片

第五個誤區,即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正在將資金轉移到國外。有悲觀的觀點認為,中國政府從2020年底對大型民營企業無序擴張的治理收效甚微。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至2010年代中期,私人投資在中國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有企業。到2014年,私人投資幾乎佔所有投資的60%,而1978年,這一比例幾乎是零。這一趨勢在2014年後開始逆轉,到2023年,私人投資僅佔總投資的50%。

同樣,數據並不支持上述悲觀情緒。首先,2014年後,私人投資份額減少幾乎全部源於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如果排除房地產,去年中國的民間投資增長了近10%。盡管個別的中國企業家離開了國家,但仍有超過3000萬家民營企業繼續投資。

此外,未被官方歸類為公司的家族企業數量在2023年增加了2300萬家,企業總數達到了1.24億家,容納了約3億人就業。

文章指出,盡管中國面臨著許多問題,但誇大這些問題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甚至可能導致西方在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這對美國尤其如此。中國可能會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約三分之一的份額,同時擴大其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如果美國決策者低估了這一點,他們可能是高估了自己與亞洲伙伴深化經濟和安全關係的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