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共陽江縣支部舊址 文昌宮古廟

歷史長河

中共陽江縣支部舊址 文昌宮古廟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共陽江縣支部舊址 文昌宮古廟

2023年01月16日 10:00 最後更新:16:01

文昌宮——中共陽江縣支部舊址,位於陽江市江城區南恩街道南恩路縣前市11號,是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陽江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昌宮原是一座古廟,建於道光十五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1925年至1927年4月中旬,中共陽江縣支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陽江支部、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駐陽江辦事處、陽江縣農民協會及陽江婦女解放協會在此辦公。

文昌宮位於陽江市江城區南恩街道南恩路縣前市11號,附近是民居等。(網上圖片)

文昌宮位於陽江市江城區南恩街道南恩路縣前市11號,附近是民居等。(網上圖片)

1925年至1926年初,敖昌騤、譚作舟、敖華袞、黃貞恒、吳鐸民、歐赤、馮軍光、何毅、馮年、梁木榮等共產黨員和農運骨幹,受組織派遣先後回到陽江從事革命活動。1925年12月建立國民黨中共農民部陽江特派員辦事處,同月建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陽江支部,歐赤任支部書記。1926年3月初成立中共陽江縣支部,敖昌騤任書記、敖華袞任組織委員、關崇懋、吳鐸民、黃貞恒任委員。這些回陽江支部的黨員好多都是在廣州入黨,回到陽江後,在這裡宣傳馬克思主義。

宮內展品以革命歷史為主,包括20幅連環畫重現當日場景。(網上圖片)

宮內展品以革命歷史為主,包括20幅連環畫重現當日場景。(網上圖片)

1926年12月陽江縣農民協會成立,這幾個機構均設於此,為了加強黨在青年學生中的工作,共青團陽江支部於1926年3月4日組織了共青團的周邊組織——新學生社。中共陽江縣支部成立後,對發展黨的組織和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加強和國民黨左派團結,孤立國民黨右派分子,推動三大政策的貫徹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共陽江縣支部的協助下,國民黨陽江縣黨支部於1926年3月中旬成立,當時國民黨陽江縣支部實質上是在中共陽江縣支部的支持和推動下開展工作的。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陽江的工運、農運發展很快,自1925年12月陽江第一個工會——理髮工會成立後不久,酒米、民船、鐵器等工會相繼成立。到1926年秋,全縣共有工會會員4000多人,建立了縣總工會。在農村,1925年成立了陽江第一個農會——雅韶鄉農會。至1926年11月,全縣共建立鄉農會80多個,會員1.2萬餘人。農軍擁有搶支800餘支。

展廳內保有不少珍貴舊照。如1925年12月陽江第一個工會——理髮工會一週年紀念全體全員合照。(網上圖片)

展廳內保有不少珍貴舊照。如1925年12月陽江第一個工會——理髮工會一週年紀念全體全員合照。(網上圖片)

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陽江的工運、農運發展很快,反帝、反封建的群眾運動聲勢浩大,蓬勃發展。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逮捕和屠殺共產黨人、革命志士和群眾。敖昌騤、譚作舟等陽江首批共產黨員大多未能逃過浩劫,落入敵手,並於次年被處決。陽江的第一個黨支部被摧毀。文昌宮直至解放後又被作為陽江縣委的辦公地點。可以說,文昌宮完整見證了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一段歷史。

陽江理髮、酒米、民船、鐵器等工會於五一勞動節紀念大會合照。(網上圖片)

陽江理髮、酒米、民船、鐵器等工會於五一勞動節紀念大會合照。(網上圖片)

文昌宮,前面是圍堂,共分三進,每進有中廳,左右是廂房,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廟宇式建築。20世紀90年代初,因建法院職工宿舍,大部分被拆去,僅存一座陳舊中殿堂。1997年12月15日重建,2001年2月中旬續建,6月竣工。重建後的文昌宮為二層混凝土結構樓房,用地面積約340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83.6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現遺址保存狀況好,室內陳列有歷史圖片39張,革命鬥爭連環畫20幅,文字資料20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