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遲交戰機 還有一個致命打擊 台「以武謀獨」經歷夢醒時分?

博客文章

美國遲交戰機 還有一個致命打擊 台「以武謀獨」經歷夢醒時分?
博客文章

美國遲交戰機 還有一個致命打擊 台「以武謀獨」經歷夢醒時分?

2023年05月14日 15:51 最後更新:16:04

5月初,台灣對美軍購再傳「遲報」。台防務部門證實,原本定於今年開始首次交付的66架F-16V戰機被美方延期交貨。原本民進黨當局還指望用這批飛機來裝點門面,在「以武謀獨」的夜路上吹兩聲口哨,但現在,錢照付、冤大頭照當,望穿秋水的飛機卻遙遙無期。

F-16V戰機

F-16V戰機

對於這66架F-16V,民進黨當局已急切盼望了近四年,如果到位,將是台空軍目前最「先進」的戰鬥機。

島內媒體披露,根據美台軍售一貫做法,民進黨當局不僅不能追究美方的違約責任,還得按照合同按時向其分期付款。

這無疑給民進黨當局當頭一棒。

民進黨當局上台以來,一直沈溺在「以武謀獨」「以武拒統」的白日夢中,妄圖通過對美軍購和自產裝備進行自我武裝。但現實一次次證明,這條路就是一條斷頭路。

島內媒體稱,對美軍購是吃不進嘴的「空心大餅」。這項高達80億美元的軍購案建案於2019年,根據計劃,美方應於今年初首批交付,2026年完成交付。

沒承想,民進黨當局從年初等到年中,等來的卻是美方的延期通知:首批交機時間延遲到了2025年年中以後。一延就是兩年。

按照民進黨當局的規劃,到2026年,這66架全新購入的F-16V將是台空軍戰鬥機隊的中堅力量。現在看來,這個「中堅」什麼時候能來、還能不能來,都是未知之數了。

其實,美台軍售延期交付的案例比比皆是,已經成為常態。同樣遭遇延宕的,還有上個月被「二次宣佈」的400枚魚叉岸基反艦導彈軍售案。該案其實是2020年的項目,當時列支了866億元新台幣。可是近3年過去,魚叉導彈始終只聞其聲,還躺在「冷飯熱炒」的計劃書上。

根據島內媒體的統計:過去8年台灣從美國採購的武器總價值約229億美元,其中近190億美元的武器被美方延期,交付率只有可憐的17%。像108輛號稱「地表最強」的M1A2T主戰坦克、4架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11套M142海馬斯火箭炮、135枚AGM-84H空地導彈等「官宣」過的武器裝備,至今連影子都沒見到。甚至還出現了台軍空有標槍發射系統,卻無彈可用的可笑情況。

從事軍事研究的智庫專家表示,除了「宣佈」多、「交付」少以外,美台軍售還有個公開的秘密,對民進黨的打擊更為致命,那就是美國人對台軍售心存顧忌,他們擔心今天賣給台灣的武器,明天就可能成為解放軍的戰利品。因此,美國人精挑細選行將淘汰的武器高價賣給台灣,所謂的對美軍購「大餅」實際上是空心的。

據台灣前外事官員介文汲介紹,魚叉導彈「連台灣海峽最窄處都打不過」。而被民進黨當局當成寶、盼星星盼月亮的F-16V,放眼全世界也已經很少有人買了,台灣還要買只是因為美國根本不給更先進的F-35。

美國人眼裡只有自身利益,民進黨當局想依靠對美軍購從根本上改變台軍裝備匱乏、軍力羸弱的局面,不過是畫餅充飢、水中撈月。

民進黨當局對於美國人靠不住這一點心知肚明,之所以還要把寶押在對美軍購上,只因其有更加不堪的難言之隱:台軍自產裝備過於差勁,是扶不起的「瘸腿阿斗」。

央視言論評論品牌「日月譚天」電話採訪了長期研究台灣軍情的島內專家,聊起台軍自產裝備的「拉胯」現狀:性能難堪重任、事故層出不窮,最多算世界三四流水準。

「台艦台造」重頭戲之一的萬噸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玉山艦」,去年6月在船塢測試時機艙就大量進水,被外界戲稱為「買新車卻買到修好的泡水車」。

號稱「火力強大」的台產「雲豹」裝甲車,曾於2019年被曝出有21項性能缺陷,創下過路口轉個彎耗時2分鐘的驚人「紀錄」,還貢獻過被暴漲的河水卡在河床的茶余笑料。

被「吹上天」的「騰雲」大型無人機,有軍迷曝出其參數性能連大陸快遞公司使用的貨運無人機都趕不上。今年2月,該型無人機在進行飛行測試時還突然失控衝出跑道,上演了一出「吃草」鬧劇。

「騰雲」大型無人機事故現場

「騰雲」大型無人機事故現場

「吹得最凶、打臉最疼」的還屬「雄風三型」反艦導彈。

「雄三」是台灣「中科院」自行研發的超音速反艦導彈, 2007年10月10日首次正式亮相。

自「出道」以來,「雄三」就被譽為「航母殺手」,還被「台獨」分子賦予了「攻擊三峽大壩」的重任。但從其「光輝事跡」來看,是徒有虛名。

相信關注島內軍情的朋友都聽說過「雄三」誤射漁船致1死3傷的黑歷史,除此之外,「雄三」的墜海事故也不少。2017年,台海軍試射「雄三」導彈時,有一枚故障落海;2020年,一枚「雄三」導彈演習時失控脫靶,發射後不久就一頭扎進海裡。更諷刺的是,今年1月有島內媒體爆料,測量校正「雄三」導彈的經緯儀因出現故障被送回瑞士原廠維修,但後來修復送返時,寄出地址竟赫然寫著山東省某維修基地!

「雄三」導彈誤射漁船事故現場

「雄三」導彈誤射漁船事故現場

靠買洋武器壯膽,拿「本土」自產裝備造勢,民進黨當局上演著騙人的把戲自嗨,但是別忘了,「以武謀獨」之路走下去,遭遇到的是解放軍的迎頭痛擊。

兩岸軍力差距到底有多大?有從事軍事研究的智庫專家明確表示:跟解放軍比,民進黨當局純屬自不量力。不管是美國售台的,還是台灣自產的,台軍的主戰武器裝備相對於解放軍,落後程度都要以代差計算。

在海上,僅解放軍東部戰區就有052C、052D型驅逐艦,054A、054型重型護衛艦,056A型輕型護衛艦,075兩棲突擊艦等各型作戰艦艇上百艘,無論是噸位、火力、數量還是技術含量,都遠超台軍「基德」級、「佩里」級、「拉法葉」級這些已服役三四十年的「老爺艦」。

在陸上,解放軍遠火力量具有高精確度、高機動性、高性價比等特性,可覆蓋台灣全島,射程更是台軍「雷霆2000」的數倍以上。

在空中,解放軍已搭建起「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空軍架構,殲-20常態化參與東海戰備警巡,大型無人機也已成為台島周邊常客。而台軍現有的F-16、IDF和「幻影2000」 真正能隨時起飛執行任務的並不多。

智庫專家強調,解放軍的軍力發展一日千里,海軍艦艇年年「下餃子」,空軍「20家族」不斷添丁,「東風快遞」威名與日俱增……即便美售台武器都交付列裝,也根本無力阻止解放軍全面搶佔台海地區的制空、制海和制電磁權。

戰機在遼寧艦起飛

戰機在遼寧艦起飛

「日月譚天」就表示,台海兩岸軍力懸殊已是不爭的事實。正如去年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談及台軍「漢光38號」演習時指出的,「就台灣那點武器裝備,還有台軍演習的那個水準,連我這個外行人都看不上。」

民進黨當局虛妄的白日夢已做到了頭,是時候該醒了。若是把這出自欺欺人的把戲當了真,在「以武謀獨」一條道上走到黑,等待民進黨當局的必然是解放軍輾壓式的滅頂打擊。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國提出超級全能艦艇概念,裝備電磁軌道炮的核動力航母,這意味著什麼?

這種用新時代武器武裝起來的超級艦艇,具備強悍的防空、反潛、反艦、對陸、反導能力,而且還有相當可信的真實作戰能力。

網絡流傳的中國未來航母概念設計。

網絡流傳的中國未來航母概念設計。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偉明在業內專業期刊提出了一種未來戰艦概念設計,可以將海軍艦隊改造成星球大戰風格的超級艦艇。傳統超級航母可以搭載大量戰機,但自身防衛能力非常有限,而中國這種新概念艦艇依靠先進的綜合電力系統,可以有效地將艦上核反應堆提供的充沛能量轉化為高功率武器所需的電磁能,因此它可以裝備大量電磁武器,如電磁軌道炮、線圈炮、激光武器和高功率微波等,從而能夠準確地執行防空、反潛和反導攔截任務,並對海上和陸地目標進行精確打擊。例如艦載電磁軌道炮可以用高達7倍音速的制導彈藥打擊臨近空間目標。

《亞洲時報》認為,這種未來戰艦可以看成是對蘇聯時代航空巡洋艦概念的現代演繹。蘇聯海軍最初提出航空巡洋艦(載機巡洋艦)時,是希望它能結合航母和巡洋艦的特點,這類艦艇包括著名的「基輔」級航母和「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與傳統航母完全依靠艦上的艦載機聯隊來獲得攻擊力不同,蘇聯航空巡洋艦可以用強大的艦載武器應對水面、空中和水下的威脅。但受當時技術條件的影響,航空巡洋艦的實際表現並不理想——由於大量武器佔據了約一半的艦艇空間,導致飛行甲板和機庫很小,能搭載的飛機太少,而且適航能力很差,最終表現為艦載機和武器都想要,結果兩頭不討好。外界普遍認為,「基輔」級航母實際是一款相當不成功的設計。

然而,新技術的發展,讓中國設計的這款超級戰艦能夠克服之前蘇聯海軍面臨的困難。

電磁武器的體積很小,佔用的艦上空間非常有限,而且更為安全,因此不需要額外過多擠佔航母上艦載機的空間。例如電磁軌道炮發射炮彈時的速度遠高於傳統火炮,而且它不需要危險的發射藥,因此它不但發射的炮彈速度更快、威力更大,而且佔用的艦上空間更少,這也意味著未來可以不對核動力航母進行大規模改進,就可以使其具備相當可觀的攻擊能力。

不過,雖然馬偉明院士提出的這種全能型戰艦聽上去很理想,但它的研製難度非常大。可以說,只有中國在電磁技術領域實現創新性突破之後,這種充滿科幻色彩的未來戰艦才有實現的可能。

首先,就是中國在綜合電力系統方面的獨步天下。儘管英美率先在該領域實現突破,但無論是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還是美國的「福特」級航母,它們使用的綜合電力系統技術並不成熟,存在設備體積和重量大、系統效率低、供電連續性差等問題。外界認為,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採用的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技術先進程度比英美最新航母領先一代。這也是為何常規動力的福建艦能夠與核動力的「福特」級同樣採用高耗能的電磁彈射系統的關鍵因素。

其次,中國在電磁武器領域也已經全球領先。

不同於美國研製電磁軌道炮時的半途而廢,中國研究人員正在努力解決軌道炮的開發問題。美國認為,電磁軌道炮在炮管設計、使用壽命和能承受發射炮彈時的功率脈衝、熱量和壓力的材料方面存在不可逾越的難題。而中國科學家卻已經突破這些技術障礙。

《亞洲時報》稱,「中國正在加強電磁軌道炮的武器試驗,並試驗創新的解決方案,例如在導軌上塗抹液態金屬以減少射擊磨損,以及使用特殊塗層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復射擊造成的傷害。」同時,中國還在開發其他類型的電磁武器,包括高能微波武器以及發射重量全球第一的線圈炮等。

此外,採用常規動力的福建艦雖然能夠使用電磁彈射裝置,但可能還無法同時滿足電磁彈射與電磁武器的龐大能源需求。而中國第四艘航母很可能是核動力設計,這將為電磁軌道炮和電磁彈射裝置等能源密集型裝備提供充沛的動力來源。

報道猜測,中國這種全能戰艦未來還將部署到南海,與陸基飛機、導彈、海軍艦隊和島嶼守軍共同保護中國戰略核潛艇在該海域的活動自由。再加上中國在先進反潛技術方面的突破,如極低頻和太赫茲信號檢測,結合衛星圖像、合成孔徑雷達等技術,可能會導致美國的戰略核潛艇比以前更容易受到攻擊,「將對美國的核威懾和美國向其盟友提供的核保護傘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