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台灣東部不安全了 台軍慌忙調整戰力保存 島內專家批「只是空想」沒意義

博客文章

台灣東部不安全了 台軍慌忙調整戰力保存 島內專家批「只是空想」沒意義
博客文章

台灣東部不安全了 台軍慌忙調整戰力保存 島內專家批「只是空想」沒意義

2023年05月28日 16:18 最後更新:16:28

解放軍航母山東艦編隊4月出現在台灣東部海域參加演習,再加上解放軍無人機接連繞台巡航,讓台軍備感壓力。

台「防長」邱國正25日對台媒表示,台灣是一個島,一旦開打真的很慘,沒有前方後方之分。他此前在接受質詢時承認,解放軍對台包圍已經從西、北、南方向延伸到一向被認為是「安全區」的台灣東部,這種局面正迫使台軍開始重新調整戰力防禦。

但就連島內專家也承認,解放軍實力已經增強到「台灣無法防禦的地步」,台軍的這些舉動沒有意義。

去年8月,解放軍護衛艦出現在花蓮外海。

去年8月,解放軍護衛艦出現在花蓮外海。

針對台軍在宜蘭海灘進行反登陸演練,邱國正25日對台媒回應稱,台灣就是一個島,大陸航母在西太平洋也出現過,一旦開打,真的很慘,沒有前方後方之分。台軍演練沒有停過,「漢光」演習作為主軸,每一年度的工作也會依據「漢光」演習結果進行調整。邱國正說,平常演練沒有停,每個責任區都在針對海灘、高地、要隘等場景進行演練。

邱國正25日在「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上回應日前結束的「漢光」兵推結果時表示,解放軍平時保持5艘軍艦在台海周邊活動,北端與西南端有狀況時會加派,東部去年8月起開始巡弋。

島內媒體注意到,解放軍近年在台灣附近海域,尤其台灣東部海域的活動日益頻繁。在去年8月的「圍台」演習中,解放軍護衛艦就出現在台東花蓮外海,台軍緊急出動「基隆」級驅逐艦「馬公」號進行「攔截」。在今年4月的解放軍東部戰區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期間,台媒注意到解放軍護衛艦徐州艦抵近台島花蓮外海,在隨艦記者拍攝的畫面中,花蓮地區的島岸線、山脈、建築物清晰可見。更讓台軍緊張的是,解放軍航母山東艦編隊從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外約200海裡經過,隨後在台灣東部外海展開演習,並出動殲-15艦載戰鬥機飛到台東部空域,「形同解放軍在太平洋有了一個可以起降戰機的活動基地」。

解放軍無人機持續繞台也讓台軍備感緊張。4月28日,台軍宣稱發現一架解放軍TB-001大型無人機首度逆時針方向繞台一圈。5月3日,解放軍一架BZK-005遠程無人偵察機,從台灣北方空域進入後,又沿順時針方向繞台一圈。島內軍事專家警告說,解放軍無人機經過台灣東部空域「繞台」,「很可能意在刺探台軍東部軍事部署」。

面對這樣的情況,邱國正承認,「一旦爆發台海衝突,台灣沒有前方後方」。台軍當前需要強化戰備,而戰備最主要的是戰力保存,如此才有戰力發揮。但山東艦編隊在台灣東部外海進行演練,包括起降艦載戰鬥機,顯示解放軍對台包圍圈已經從台灣的西、北、南,一直延伸到台灣東部。因此過去台軍在台灣東部保存戰力的規劃「需要重新調整」。

台軍分析人士透露,台灣東岸的花蓮空軍佳山基地、台東志航基地及東部外海,本是台海空軍執行戰時戰力保存及海上疏泊區。但近年隨著解放軍機艦繞台越來越頻繁,以及解放軍航母在台東部外海進行演習,台軍開始調整和強化東部的兵力部署,包括在花蓮與台東空軍基地設置「愛國者」防空導彈陣地,宜蘭則有「天弓-3」防空導彈陣地,花蓮還部署有岸基「雄風」反艦導彈陣地等。

但曾擔任「花東(花蓮與台東一線)防衛部司令」的台灣退役中將高安國表示:「佳山基地就是在我任內完成的。當初我們根本沒有料到,大陸會發展航母以及兩棲登陸艦,所以修建該基地時只考慮到保存西部海空戰力而向東轉場。但現在解放軍海空軍實力已經增強到讓台灣無法防禦的地步,大陸已經有了三艘航母,花東防衛部的防衛措施已經受到嚴重威脅,壓力非常大。」

在台軍的防禦規劃中,制空作戰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在台海衝突中盡力保存空軍戰機實力就極為關鍵。據介紹,台軍東部防禦的核心,就是台軍最為神秘的佳山基地。

美媒刊發的佳山基地衛星照片。資料圖片

美媒刊發的佳山基地衛星照片。資料圖片

據《中國時報》介紹,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台軍就啓動了規模龐大的「佳山計劃」(又稱「建安三號」工程),意圖將台灣南北走向的中央山脈東部挖空,進行戰機戰力保存,並憑借山脈的「天然死角」,抵御解放軍導彈從西向東的攻擊。但佳山基地位處地質不穩的花蓮山區,施工難度極大。為此,台軍於1981年專門派遣7人小組,考察奧地利、瑞士和瑞典等國修建地下工事採用的「新奧工法」,借助旁邊岩石本身的壓力與重量,讓附近挖空的隧道相抵消,使佳山基地足夠承受7級強震。該基地選址於花蓮機場以東,從1985年動工建造,在建造期間因持續追加預算經常遭到批評,全部工程耗費超過400億元新台幣,累計花費8年時間,直至1993年才完成基礎建設工程,可見其困難程度。至於佳山基地內部的規模多大,至今仍被台軍列為機密。一般認為,它足以容納150架戰機,相當於台空軍半數戰機,規模非常驚人。

除了佳山基地,位於台東的志航空軍基地也進行了「建安計劃」的強化工程,將該基地北跑道頭的石子山挖空,興建為地下機庫,同樣成為台西部戰機轉降的戰力保存基地。據報道,石子山內部設有三大機庫,可容納約150架戰機,機庫間有滑行道彼此相連,「規模不比佳山基地的洞庫小」。因此台東部這兩座地下基地可容納約300架戰機,相當於台空軍全部戰鬥機。

但台媒稱,佳山基地等相繼完工後,一直被台空軍列為最高規格的管制區,「即使是開放日也不能隨意拍照」。據稱,早期的佳山基地對外照片,還經常有一大部分區域被塗遮,上寫「禁止觀察區」,疑為地下機庫的出入口。至於機庫內部,據稱設有完整的戰機維護中心,有巨大的起重機可吊起戰機,可在狹窄的坑道里挪動位置,甚至還有發動機測試室。

2022年,台空軍罕見公佈了佳山基地的內部照片,展示台空軍武器裝載分隊為基地內部戰機掛載AIM-120、「麻雀」、「響尾蛇」等空對空導彈及「魚叉」反艦導彈的場景。台灣「菱傳媒」稱,該場所雖然並非佳山基地的核心所在,但從中可以看出,其防火設施相當密集,防備「不慎引起火災會導致洞庫內的含氧量降低」,為避免影響其他洞庫的作業,每個洞庫之間還設有防爆門及防火牆,可在第一時間緊急關閉。

2022年,台軍罕見公佈佳山基地內部照片。資料圖片

2022年,台軍罕見公佈佳山基地內部照片。資料圖片

據報道,為保護佳山基地,台軍在花蓮、壽豐及崇德一帶建立導彈基地,並有完整的指揮管制、通信與情報系統、彈藥庫、油料庫及小型醫院等戰備設施。據稱,有一條長約2500米的跑道從附近的花蓮空軍機場直通山洞機庫。「執行任務的戰機一接到出擊命令,重達8噸的鐵門便會在60秒內打開,讓戰機迅速進入跑道升空」。同時,佳山基地與附近的台海軍軍港互為倚靠,加上附近建有多個大型儲油庫,已成為台灣東部軍事防衛要塞。台媒形容說,「佳山基地不僅是遠東地區最具規模的地下空軍基地,也是台澎防衛最後的戰力保存及作戰指揮樞紐」。

即便如此,台軍仍擔心這些「台灣少數完全地下化的空軍基地」防禦不足。據台媒2018年報道,台軍花費重金對佳山、石子山地下基地加固升級,進行「全部重新規劃」,包括在洞外興建「防爆牆」,對洞內電力、通風、消防、排水等系統進行改善,同時增加部署近防系統和雷達,防備解放軍無人機突襲。

按照台軍的設想,在台灣東部的防禦圈中,佳山基地在北,與花蓮港海軍基地相呼應,可保衛台北、基隆、淡水;志航基地在南,與高雄左營、屏東軍港相呼應。在近年的台軍「漢光」演習中,就頻繁上演向台灣東部疏散的「戰力保存」場面。去年的「漢光」演習期間,花蓮的F-16V戰鬥機緊急升空,掩護從新竹基地起飛的「幻影-2000」戰鬥機轉場佳山基地,以「保存空軍戰力、整補後待命反擊」。但美國《華盛頓郵報》近日披露,美軍外洩的機密文件顯示,美方評估認為,台軍想要將全部戰鬥機轉移到「安全地區」,需要至少一星期時間,顯示台軍「戰力保存」根本是空想。

相比台灣空軍在東部大興土木,台灣海軍主力部署在南北兩端的左營與基隆港,東部的花蓮與蘇澳只起輔佐作用。但考慮到台灣東部海域水深便於潛艇活動、東部港口距西太平洋主航道較近,有利於突破大陸對台實施的封鎖,台海軍近年也明顯加大了東部的部署,當前最先進的4艘「基德」級導彈驅逐艦,就以蘇澳為母港。

此外,位於台灣屏東、面向太平洋的九鵬基地是台軍「中山科學院」的綜合武器試驗場。原本台軍認為,九鵬基地遠離解放軍的傳統偵察範圍,因此在這裡修建了完整的導彈發射和監測設備,「愛國者」「天弓」「雄風」系列導彈都曾在這裡進行測試。但近年來解放軍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讓九鵬基地也不再「安全」。台灣《聯合報》稱,今年2月23日至24日,解放軍「彩虹-4」無人機出現在九鵬基地附近空域,「疑似進行情報蒐集」,迫使九鵬基地推遲導彈試射。台灣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表示,解放軍使用無人機繞台飛行已進入常態,對台灣防空造成很大壓力。他表示,解放軍無人機滯留台灣東部空域時間增加,對台軍防空、雷達等電子頻譜的偵搜將日趨完整,「若被摸透,未來一旦發生戰事,對台軍將非常不利」。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國提出超級全能艦艇概念,裝備電磁軌道炮的核動力航母,這意味著什麼?

這種用新時代武器武裝起來的超級艦艇,具備強悍的防空、反潛、反艦、對陸、反導能力,而且還有相當可信的真實作戰能力。

網絡流傳的中國未來航母概念設計。

網絡流傳的中國未來航母概念設計。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偉明在業內專業期刊提出了一種未來戰艦概念設計,可以將海軍艦隊改造成星球大戰風格的超級艦艇。傳統超級航母可以搭載大量戰機,但自身防衛能力非常有限,而中國這種新概念艦艇依靠先進的綜合電力系統,可以有效地將艦上核反應堆提供的充沛能量轉化為高功率武器所需的電磁能,因此它可以裝備大量電磁武器,如電磁軌道炮、線圈炮、激光武器和高功率微波等,從而能夠準確地執行防空、反潛和反導攔截任務,並對海上和陸地目標進行精確打擊。例如艦載電磁軌道炮可以用高達7倍音速的制導彈藥打擊臨近空間目標。

《亞洲時報》認為,這種未來戰艦可以看成是對蘇聯時代航空巡洋艦概念的現代演繹。蘇聯海軍最初提出航空巡洋艦(載機巡洋艦)時,是希望它能結合航母和巡洋艦的特點,這類艦艇包括著名的「基輔」級航母和「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與傳統航母完全依靠艦上的艦載機聯隊來獲得攻擊力不同,蘇聯航空巡洋艦可以用強大的艦載武器應對水面、空中和水下的威脅。但受當時技術條件的影響,航空巡洋艦的實際表現並不理想——由於大量武器佔據了約一半的艦艇空間,導致飛行甲板和機庫很小,能搭載的飛機太少,而且適航能力很差,最終表現為艦載機和武器都想要,結果兩頭不討好。外界普遍認為,「基輔」級航母實際是一款相當不成功的設計。

然而,新技術的發展,讓中國設計的這款超級戰艦能夠克服之前蘇聯海軍面臨的困難。

電磁武器的體積很小,佔用的艦上空間非常有限,而且更為安全,因此不需要額外過多擠佔航母上艦載機的空間。例如電磁軌道炮發射炮彈時的速度遠高於傳統火炮,而且它不需要危險的發射藥,因此它不但發射的炮彈速度更快、威力更大,而且佔用的艦上空間更少,這也意味著未來可以不對核動力航母進行大規模改進,就可以使其具備相當可觀的攻擊能力。

不過,雖然馬偉明院士提出的這種全能型戰艦聽上去很理想,但它的研製難度非常大。可以說,只有中國在電磁技術領域實現創新性突破之後,這種充滿科幻色彩的未來戰艦才有實現的可能。

首先,就是中國在綜合電力系統方面的獨步天下。儘管英美率先在該領域實現突破,但無論是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還是美國的「福特」級航母,它們使用的綜合電力系統技術並不成熟,存在設備體積和重量大、系統效率低、供電連續性差等問題。外界認為,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採用的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技術先進程度比英美最新航母領先一代。這也是為何常規動力的福建艦能夠與核動力的「福特」級同樣採用高耗能的電磁彈射系統的關鍵因素。

其次,中國在電磁武器領域也已經全球領先。

不同於美國研製電磁軌道炮時的半途而廢,中國研究人員正在努力解決軌道炮的開發問題。美國認為,電磁軌道炮在炮管設計、使用壽命和能承受發射炮彈時的功率脈衝、熱量和壓力的材料方面存在不可逾越的難題。而中國科學家卻已經突破這些技術障礙。

《亞洲時報》稱,「中國正在加強電磁軌道炮的武器試驗,並試驗創新的解決方案,例如在導軌上塗抹液態金屬以減少射擊磨損,以及使用特殊塗層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復射擊造成的傷害。」同時,中國還在開發其他類型的電磁武器,包括高能微波武器以及發射重量全球第一的線圈炮等。

此外,採用常規動力的福建艦雖然能夠使用電磁彈射裝置,但可能還無法同時滿足電磁彈射與電磁武器的龐大能源需求。而中國第四艘航母很可能是核動力設計,這將為電磁軌道炮和電磁彈射裝置等能源密集型裝備提供充沛的動力來源。

報道猜測,中國這種全能戰艦未來還將部署到南海,與陸基飛機、導彈、海軍艦隊和島嶼守軍共同保護中國戰略核潛艇在該海域的活動自由。再加上中國在先進反潛技術方面的突破,如極低頻和太赫茲信號檢測,結合衛星圖像、合成孔徑雷達等技術,可能會導致美國的戰略核潛艇比以前更容易受到攻擊,「將對美國的核威懾和美國向其盟友提供的核保護傘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