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外資大力唱淡中資股票,內地和香港股市大量失血,其實內地經濟與預估差不多,全年也達到5.2%增長,與外界估計相若,但外資對中國股票的估計大幅上落。最近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說中國在岸與離岸股市的資金外流壓力基本告一段落,但資金大幅回流還需時日。
大摩報告指A股的外資持股比例降至2009年8至9月水平,今年年初至今,中國股市資金流出規模估計總計約為36億美元,歐洲主動型基金為沽貨主力。大摩表示今年1月底以來內地出台的市場穩定措施產生積極影響,但由於宏觀不確定性,及美國孳息率升,短期內資金流入可能受限。
大摩又稱關注中國即將到來的政策加碼、對私營部門的支持、結構性改革及宏觀經濟改善和通脹等跡象,認為將成為提早復甦的催化劑。
大摩由唱淡變為唱好,其實正如我早前講,農曆新年前已有外國資金回流中港股市,根據大摩的報告,股市好轉主要由於出台的政策加碼支撐經濟和股市,但其實去年下半年內地已持續出招,雖然力度不斷增加,但並非突然之舉,但外資就像過完年突然瞓醒,開始唱好中國股票。
外資忽然唱好忽然唱淡,這些行為都令人有戒心,要小心股市有周期,每年也如是。逢年頭都是股市表現較好的時候,特別在2月底至3月,大公司開始公布業績,大多符合預計,中資股更大幅派息,散戶見好消息就入市接貨,大戶往往在這些時候出貨。大戶持貨量多,市場氣氛差,他們也很難大手沽貨,所以往往在這些時候,就是唱得最好的時候。
建行5年圖。
回頭看重磅股,以建設銀行(0939)為例,每年都在一定波幅浮動,雖然去年見4.01元低位,但拉長來看,每年都是上落走波幅,如2021年高位6.5元,低位5.1元 ; 2022年高位6.2元,低位4.2元 ; 2023年高位5.7元,低位4.01元,按這走勢,建行現價4.88元,今年有機會上探5.2元高位,走勢再好一點,可到5.6元,但不要期望股市直線向上,也不要盡信外資的唱好估計,長揸收息者可以不理,短炒波幅者見好收,買大股有20%以上的升幅,不妨沽貨獲利。
(陸羽仁《金融High Tea》專欄,逢周一至五,在「石榴台」獨家發布,歡迎您訂閲石榴台收睇)
陸羽仁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期內銀大股走勢強橫,周五跌市內銀都跌得少過人,特別是建行(0939)、工行(1398)和農行(1288)走勢特別強橫,3隻都升穿7年高位。以建行為例,2018年之後未上過7元,今次在6月頭升穿7元後,繼續向上,周五收7.63元,跌幅0.1%,少過大市0.6%跌幅。
內銀升到這樣,不能以業績解釋。內銀股大多在4月底公布首季業績,國有5大行只有農行多賺2.2%,工行(1398)及建行(0939)均少賺4%,中行(3988)少賺近3%,郵儲銀行(1658)和商業銀行招商銀行(3968)亦少賺逾2%,淨息差則齊齊顯著收窄10個基點以上。
當時高盛發表研報指出,建行等5間內地大型國有銀行首季純利均略遜預期,其他大型國有企業銀行純利亦按年下跌約2%至4%,除農行外大多數內銀貸款增長都未如預期強勁,相信將引發投資者對於全年度派息能否維持的關注。
不過內銀股在業績後股價跌一跌又上,不斷升穿高位,令證券界跌碎一地眼鏡。
相信內銀的強勁表現和內地5月初公布《公募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修訂版要求有關。新管理辦法對公募基金業績基準有所約束,要求主動權益類基金投資組合與滬深300指數為主的業績比較基準,偏離度不得超過10%,促使公募基金在資產配置上更加與滬深300指數靠攏。內地推出這個新要求,主要針對很多公募基金長期跑輸大市,故要求它們不能再跑輸10%以上。
按照今年首季數據,公募基金在內銀板塊的配置比例約3.5%,相較於滬深300指數權重低配9.99個百分點,相較中證800指數權重低配6.99個百分點。由此可見,A股內銀板塊在公募基金配置比例存在差距。
業績落後的公募基金唯有加注指數權重股應對,特別是加注買內銀股,買A股買不夠,就南下來香港追內銀H股。
建行內地A股由3年多前的2022年10月開始起步,展開一個長期升浪。
睇內銀走勢,建行內地A股由3年多前的2022年10月開始起步,展開一個長期升浪,上升走勢相當完美。建行香港H股遲了一年,由2年多前的2023年10月開始起步,展開一個長期升浪,H股走勢波動大一點。
建行香港H股由2年多前的2023年10月開始起步,展開升浪。
建行A股8.86元人民幣,比H股7.63港元,仍有27%溢價。建行H股雖破晒高位,但現價市盈率也只是5.46倍,息率5.7厘,其實仍然唔貴,今年盈利雖輕微下調,但未至大跌。
內銀股後市唔太識睇,內地利息向下,內銀A股息率4.6厘,仍然是收息之選,若然內銀A股繼續走上升軌,內銀H股升得咁急,應會調整,但深度回調後,長線仍可能反覆向上。
(如想睇多啲陸羽仁分析大市貼股票,即訂閱「石榴台」,逢周日至周五,日日睇陸羽仁專欄,吼實有乜好股可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