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頴彰(執業律師)
2025年美國國務院根據《美國-香港政策法》(《政策法》)發布的年度報告,表面以人權與自由為主軸,實則延續冷戰式地緣政治思維,反映出美方將戰略利益凌駕於對香港真實關懷之上的政策本質。報告對香港自治的評價自相矛盾,既批評「一國兩制」遭侵蝕,又承認香港在關稅、法律與金融制度上的獨立性,削弱其批評的邏輯一致性與說服力。
《政策法》本身即具政治工具性,美方透過報告對中國內政進行「認證」,違反國際法上尊重主權與不干涉原則。美國對該法的執行展現雙重標準,如單方面取消香港關稅獨立地位,反映其政策立場服從於戰略利益,而非國際規範或法治原則。
報告對《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批評缺乏客觀性,忽視其基於《基本法》第23條的合法性與與他國相似立法背景。美方對香港國安案件如「35+顛覆政權案」的指控,未能提供具體法理依據,忽視類似行為在其他民主國家亦可能構成嚴重罪行。
對香港司法制度、公民自由與新聞自由的指責,多以個別例證擴大解讀,缺乏整體性與實證基礎。報告將合法執法行動誤稱為「跨國鎮壓」,並將國民教育與個案調查簡化為壓制宗教與思想自由,論述偏頗。
美方將美港關係惡化歸咎於香港,卻未檢視自身單邊制裁與協議中止之舉。整體而言,該報告更像是政治動員工具而非客觀外交文件,其以價值敘事包裝戰略競爭,長期恐損及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公信力。
李頴彰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