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外訪卡塔爾期間,宣稱要升級美國現有戰鬥機裝備,將對F-35戰鬥機進行大升級,並命名為F-55,將配備雙引擎,還說要把F-22升級為「超級F-22」戰鬥機。隨即引起軍事界關注,究竟美國軍方如何把這兩款戰鬥機大升級?之前曾宣布的F-47第六代戰鬥機將何去何從?
F35戰鬥機又稱「閃電2」,其機體被不少軍事迷稱為「肥電」。作為一款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其單引擎設計,是考慮到可降低飛機的整體重量、減少燃油消耗,提高航程和作戰半徑,也簡化了引擎的維修保養和後勤支援。
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揚言升級F-35為雙引擎的F-55,並把F-22升級為「超級F-22」。
惟特朗普明言,不喜歡單引擎戰鬥機,或認為雙引擎更具優勢。美國《新聞周刊》提到,雙引擎將提高戰鬥機在發生故障時的安全性,還將提供更大的推力,更適合在高空飛行和攜帶更重的飛行。但雙發戰鬥機通常比單引擎戰更重、更大,同時製造和維修也更昂貴且複雜。
但要從F-35到「F -55」的雙引擎升級,飛機的機身結構需進行重大修改,涉及機翼、機身尾部等關鍵部分重新設計,以適應雙引擎的佈局,不僅要確保引擎的安裝空間,還要確保飛機的氣動性能不受影響;其次,雙引擎的引入會對飛機的燃油、電氣和飛行控制系統帶來連鎖反應,需全面重新設計和測試,等同開發一架新雙引擎戰鬥機;同時,研發和測試新的雙引擎版本將耗巨資和大量時間,倒不如去研發一款更先進的雙引擎戰鬥機。
假如真的能大升級,性能和戰鬥力是否能顯著提升?雙引擎帶來的強大動力將使F-55具備更快的飛行速度和更高機動性,在空戰中,能迅速佔據有利位置,對敵方目標發動攻擊或防禦,也意味可攜帶更多武器和燃油,從而延長作戰半徑和增加武器掛載量,另攜帶更大雷達及航空設備等,亦可拓展目標探測能力,提升其多任務作戰能力。
隱身性能一直是F- 22的核心優勢。
至於F-22戰機升級,其隱身性能一直是F- 22的核心優勢,升級後的「超級F – 22」可能採用更先進的隱身材料和設計,使其更難被敵方雷達探測到;另航電系統的升級將提高飛機的態勢感知能力和資訊處理能力,使飛行員能更準確地掌握戰場態勢;武器系統方面,可能配備更先進的空對空飛彈和空地飛彈,以增強其對空中和地面目標打擊力。事實上,升級後的F – 35、即所謂「F - 55」,其實跟「超級F22」差別不大。那這樣其實還不如只把F22戰鬥機升級一下了。
但值得關注的是,美國之前宣布將研製F-47(空軍版)和F-45(海軍版)等的第六代戰鬥機,現又再升級F22和F35戰鬥機,究竟有何實際意義。
據《觀察者網》旗下軍事作家「大霧攔江」分析,F-22的生產線早已經拆除,五角大樓要進行全面升級,相關成本將是天價,遠遠超過美國空軍的預算。
路透社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在美國空軍的F-47六代機競投失利,同時在美國海軍的六代機F/A-XX競投中提前出局,相當於告別了美軍的六代機。該公司隨後表示,將考慮製造「五代以上」戰鬥機,正準備將其為F-47項目而開發的六代機技術改造F-35,「以六代機一半的成本提供約80%的能力」。路透社猜測,或許就是特朗普說的「F-55」。
「大霧攔江」指,法國曾將單引擎的「幻影2000」改為雙引擎的「幻影4000」重型戰鬥機,但其昂貴的採購和營運成本,嚇退了所有潛在買家。如今F-35的升級要在其基礎上大動手術,實在不看好其進度。
更重要的是,六代機與四代機或五代機有完全不同的作戰理念,是基於對未來空戰全新作戰模式而專門開發,故無論殲-36還是殲-50,都採用了與現有戰鬥機截然不同的全新設計。
換言之,特朗普口中的「超級F-22」,或雙引擎版的F-35「F-55」,又或者洛馬公司的「F-35增強版」,都脫不掉現有五代機影子,即注定只能採用五代機的作戰模式;類似殲-10C或「陣風」戰機等4.5代戰鬥機,儘管大量採用五代機技術,但依然無法按五代機的作戰模式,利用高度隱形性能隱蔽接敵後超音速巡航而去,而只能停留在四代機的傳統打法,憑藉對空戰能力、先進空對空射戰能力的優勢。因此,如真的按照特朗普的要求花重金搞「F-55」和「超級F-22」,恐怕將令F-47六代機更落後的前景,尤其在中國六代機面前。
但外界質疑,特朗普的戰鬥機「升級藍圖」實現的可能性,是否僅隨口說說,未基於嚴謹技術評估和實際的可行性研究,其言論目的是否旨在體現出美國武器裝備的先進,從而鼓動中東土豪購買美國武器裝備?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日前,中國海軍遼寧艦、山東艦同在太平洋海域活動,引起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6月10日,國防部官方網站引述「人民海軍」微信公眾號發布重磅消息,指航空母艦編隊赴遠海進行實戰化訓練。海軍發言人王學猛海軍大校表示,航母編隊赴西太平洋等海域進行訓練,檢驗部隊遠海防衛及聯合作戰能力,是根據年度計畫組織的例行訓練,旨在不斷提高履行使命能力,符合相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不針對特定國家和目標。
遼寧艦放飛艦載戰鬥機。
同日,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上,法新社記者援引日本防衛省最新披露的訊息問及,日本防衛省發言人稱,發現兩艘中國航母同時在太平洋活動,這是首次出現此種情況。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時重申,中國軍艦在有關海域活動完全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中國一貫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希望日方客觀理性看待。
今次「雙航母」出擊,與2024年10月在南海的「雙雄會」有何不同?太平洋上的這一幕為何值得載入史冊?
《澎湃新聞》引述軍事專家王雲飛稱,雙航母協同作戰有很多協同方式,和單航母作戰不一樣,不能互相干擾,未來中國海軍也會經常進入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雙航母訓練或演習,這是形成整體協同作戰能力必須的訓練。
山東艦放飛艦載戰鬥機。
這次遼寧艦和山東艦並不是同時進入西太平洋海域,遼寧艦在上個月進入西太海域就已引發關注。
據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監部公佈的消息,5月27日,遼寧艦編隊經沖繩本島與宮古島間海域向東南航行進入太平洋。編隊內除遼寧艦外,還包括055型驅逐艦「南昌艦」和「無錫艦」、052D型驅逐艦「齊齊哈爾艦」、「唐山艦」和「太原艦」及054A型飛彈護衛艦煙台艦(538)以及一艘901型補給艦。之後在宮古島東南方約190公里海域發現遼寧艦艦載戰鬥機及直升機進行起降作業。
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大校在5月29日舉行的國防部記者例會上回應表示,遼寧艦航母編隊在相關海域訓練不針對特定國家和目標,符合國際法和國際實踐,日方的所作所為有點反應過度。
艦載戰鬥機進行夜間起飛。
據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出動「高波號」、「海霧號」戰艦以及P-3C反潛巡邏機實施警戒監視與情報收集;而航空自衛隊則派出戰鬥機針對中方艦載機進行了緊急升空應對。
到6月7日,山東艦出現在西太海域。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當日發布消息稱,山東艦航空母艦編隊在宮古島東南方約550公里的海域航行,編隊內還包括055型飛彈驅逐艦「遵義艦」、054A型護衛艦「運城艦」及「衡水艦」、以及903型綜合補給艦「微山湖艦」。
王雲飛認為,此次雙航母是首次同時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訓練,具有戰略意義,值得關注。去年10月,在南海某海域,遼寧艦、山東艦編隊首次進行雙航母編隊演練,錘鍊提升航母編隊體係作戰能力。
王分析指,「台灣島以東的西太平洋海域是中國重點防禦的方向,以前沒有在西太平洋進行過雙航母訓練。」他指出:「這是中國海軍的一個必訓科目,因為如果未來發生軍事衝突,這個區域非常關鍵,因此必須進行雙航母的遠航訓練。」
王雲飛還表示,未來面臨的對手是比較複雜,「具有島鏈上面的基地,也有從那個方向過來的航母。所以一艘航母單獨出去,會面臨著孤軍奮戰的局面,需要雙航母甚至三航母。」
他認為,第二個值得關注,是接下來遼寧艦編隊和山東艦編隊是否會組成雙航母編隊進行訓練。
對一國海軍來說,雙航母編隊作戰是一個進階科目。軍事專家張軍社指,雙航母演練並非兩艘航母將兩個編隊簡單整合,如何配置及協同作戰,避免電子互相干擾等,涉及各方面,更為複雜,且效果也不是「1+1=2」,而是能獲得「1+1>2」的效果。
第三個值得注意點。據《環球時報》報道,日本《共同社》引述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消息稱,中國「遼寧艦」6月7日至8日在南鳥島(屬東京都管轄)近海的太平洋航行,並確認有艦載戰機和直升機起降。據報道,防衛省稱這是中國航母首次進入該海域。
《彭博社》報道則表示,南鳥島是日本無人居住的島嶼,位於東京東南部約1800公里處,這可能是中國航母首次被發現在第二島鏈東部航行。《路透社》亦刊文稱,中國航母對太平洋方向進行了最深入的遠航,證明中國海軍的遠洋活動能力正在不斷增強。
王雲飛表示,隨著中國海軍走向大洋,航母編隊穿過所謂「第二島鏈」進入更深的大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熟悉海域環境、錘煉官兵遠洋作戰能力,都需要走向更遠的大洋。
張軍社表示,日本媒體渲染炒作遼寧艦的動態,並沿用所謂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概念,反映日本方面仍停留在冷戰時期的對抗思維中」。他指,所謂的「島鏈」觀念,是冷戰時期西方國家提出,旨在制約中國等的遠海活動能力,現在繼續用此概念來看待中國海軍的活動,顯然已不合時宜。
他認為,遼寧艦航母編隊此次抵達海域是航跡最遠的一次,背後的體系支撐功不可沒,航母編隊體係作戰能力也將在這種遠海訓練中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