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想再講講隻吉利(0175)。今年1月3日,我推介過吉利,認為佢有望轉型成功,係增長型股份,當時佢股價14.1元,周四收市價20.1元,累計升幅43%,表現不俗。

吉利年初至今股價。
有女性朋友年頭聽咗我介紹,年初在14元多入咗吉利,佢最近講起加埋進出策略,佢的吉利回報已超過100%。由於吉利是慢股,不是直線上升,升一浸會回,佢在升得比較多時沽一部份出街,等回番5%以上又買番,如是者進進出出,增加回報,拉低了成本。當然要進出要花心機捕捉上落位,無心機搞長揸都無壞。
最近吉利公布了今年首季業績,由過去被質疑業務散亂,到如今整合提升,可說實現了戰略突圍。
當外界還在質疑傳統車企的轉型能力時,吉利用一份亮眼的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交足了功課:吉利第1季度銷量70.4萬輛創歷史新高,新能源車銷量同比激增135%; 本季度收入為725億元,同比增長25%; 純利56.7億元同比增長264%。在中國汽車行業減價之風熾熱,平均利潤率跌至3.9%的背景下,吉利以4.8%的銷售利潤率躍居行業前列,這份業績展現了傳統車企轉型的教科書級範本。
規模效應下的成本革命
在減價競爭加劇的內地汽車行業環境中,吉利的戰略突圍始於精淮把握規模效應。通過極氪與領克的整合提效,雙品牌綜合毛利率攀升至19.1%,單季由虧損轉為盈利5.1億元,實現新能源車難得的盈利。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銷量增長48%的同時,銷售費用同比減少12%,行政費用下降2%,展現出多品牌協同的顯著成效。吉利這種「量利齊飛」的態勢,得益於年產銷超270萬輛的體系化能力——新能源車規模突破33.9萬輛後,單架汽車成本被快速攤薄,曾經被視為包袱的極氪品牌更實現21.2%的毛利率。

吉利通過極氪與領克兩個品牌的整合提效,雙品牌的綜合毛利率攀升至19.1%。
私有化極氪戰略升級
吉利集團有吉利和極氪「兩個上市公司、兩套股權激勵」,帶來的效率損耗,吉利果斷啟動深度整合,近日決定將在美國上市的極氪私有化、統一管理架構,集團預計將實現研發效率提升20%、採購成本節省數十億元的戰略目標,並把管理層的年輕化,80後淦家閱出任合併後汽車集團CEO。
全球化佈局的二次衝鋒
海外市場本來是吉利弱項,內地品牌未能打出海外,主要因為把內地車型直銷海外,未照顧當地市場需要。但吉利正從產品輸出轉向體系化佈局。通過重組中東、歐洲、拉美三大戰區,構建快速反應機制,計畫年內實現中東市場銷5萬輛、歐洲市場銷20萬輛的突破。特別是在新能源領域,正在改寫中國品牌「以價換量」的出海邏輯。
吉利曾被視為「不務正業」的車企,一直提出改革,如今把曾經吹過的「牛」逐步實現。比亞迪在去年是全球第5大車企,全球第1大新能源車企,如今股價正在爆發,動態市盈率28.5倍,市值1.4萬億元。我仍然看好比亞迪,但未有貨者要等較大回調才好吸納。但吉利股價較落後,它在去年是全球第10大車企,全球第3大新能源車企,但動態市盈率只有9.01倍,市值只有2026億元。求其拿一隻小鵬(9868)來比較,小鵬全球新能源車排第6,仍在虧損無市盈率,但市值都有1561億元,接近吉利市值的8成,由此可見吉利估值之落後。
吉利去年銷售217萬部,今年銷售目標是271萬部,預計增長25%,其中新能源車銷售目標是150萬部,預計增長70.5%,新能車將佔銷售過半,吉利將成為一間新能源車大廠,長線前景睇好。建議等回落至18.5元開始吸納,買入可睇長線。
(如想睇多啲陸羽仁分析大市貼股票,即訂閱「石榴台」,逢周日至周五,日日睇陸羽仁專欄,吼實有乜好股可以投資!)
陸羽仁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