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海軍遼寧艦、山東艦同在太平洋海域活動,引起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6月10日,國防部官方網站引述「人民海軍」微信公眾號發布重磅消息,指航空母艦編隊赴遠海進行實戰化訓練。海軍發言人王學猛海軍大校表示,航母編隊赴西太平洋等海域進行訓練,檢驗部隊遠海防衛及聯合作戰能力,是根據年度計畫組織的例行訓練,旨在不斷提高履行使命能力,符合相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不針對特定國家和目標。
遼寧艦放飛艦載戰鬥機。
同日,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上,法新社記者援引日本防衛省最新披露的訊息問及,日本防衛省發言人稱,發現兩艘中國航母同時在太平洋活動,這是首次出現此種情況。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時重申,中國軍艦在有關海域活動完全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中國一貫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希望日方客觀理性看待。
今次「雙航母」出擊,與2024年10月在南海的「雙雄會」有何不同?太平洋上的這一幕為何值得載入史冊?
《澎湃新聞》引述軍事專家王雲飛稱,雙航母協同作戰有很多協同方式,和單航母作戰不一樣,不能互相干擾,未來中國海軍也會經常進入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雙航母訓練或演習,這是形成整體協同作戰能力必須的訓練。
山東艦放飛艦載戰鬥機。
這次遼寧艦和山東艦並不是同時進入西太平洋海域,遼寧艦在上個月進入西太海域就已引發關注。
據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監部公佈的消息,5月27日,遼寧艦編隊經沖繩本島與宮古島間海域向東南航行進入太平洋。編隊內除遼寧艦外,還包括055型驅逐艦「南昌艦」和「無錫艦」、052D型驅逐艦「齊齊哈爾艦」、「唐山艦」和「太原艦」及054A型飛彈護衛艦煙台艦(538)以及一艘901型補給艦。之後在宮古島東南方約190公里海域發現遼寧艦艦載戰鬥機及直升機進行起降作業。
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大校在5月29日舉行的國防部記者例會上回應表示,遼寧艦航母編隊在相關海域訓練不針對特定國家和目標,符合國際法和國際實踐,日方的所作所為有點反應過度。
艦載戰鬥機進行夜間起飛。
據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出動「高波號」、「海霧號」戰艦以及P-3C反潛巡邏機實施警戒監視與情報收集;而航空自衛隊則派出戰鬥機針對中方艦載機進行了緊急升空應對。
到6月7日,山東艦出現在西太海域。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當日發布消息稱,山東艦航空母艦編隊在宮古島東南方約550公里的海域航行,編隊內還包括055型飛彈驅逐艦「遵義艦」、054A型護衛艦「運城艦」及「衡水艦」、以及903型綜合補給艦「微山湖艦」。
王雲飛認為,此次雙航母是首次同時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訓練,具有戰略意義,值得關注。去年10月,在南海某海域,遼寧艦、山東艦編隊首次進行雙航母編隊演練,錘鍊提升航母編隊體係作戰能力。
王分析指,「台灣島以東的西太平洋海域是中國重點防禦的方向,以前沒有在西太平洋進行過雙航母訓練。」他指出:「這是中國海軍的一個必訓科目,因為如果未來發生軍事衝突,這個區域非常關鍵,因此必須進行雙航母的遠航訓練。」
王雲飛還表示,未來面臨的對手是比較複雜,「具有島鏈上面的基地,也有從那個方向過來的航母。所以一艘航母單獨出去,會面臨著孤軍奮戰的局面,需要雙航母甚至三航母。」
他認為,第二個值得關注,是接下來遼寧艦編隊和山東艦編隊是否會組成雙航母編隊進行訓練。
對一國海軍來說,雙航母編隊作戰是一個進階科目。軍事專家張軍社指,雙航母演練並非兩艘航母將兩個編隊簡單整合,如何配置及協同作戰,避免電子互相干擾等,涉及各方面,更為複雜,且效果也不是「1+1=2」,而是能獲得「1+1>2」的效果。
第三個值得注意點。據《環球時報》報道,日本《共同社》引述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消息稱,中國「遼寧艦」6月7日至8日在南鳥島(屬東京都管轄)近海的太平洋航行,並確認有艦載戰機和直升機起降。據報道,防衛省稱這是中國航母首次進入該海域。
《彭博社》報道則表示,南鳥島是日本無人居住的島嶼,位於東京東南部約1800公里處,這可能是中國航母首次被發現在第二島鏈東部航行。《路透社》亦刊文稱,中國航母對太平洋方向進行了最深入的遠航,證明中國海軍的遠洋活動能力正在不斷增強。
王雲飛表示,隨著中國海軍走向大洋,航母編隊穿過所謂「第二島鏈」進入更深的大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熟悉海域環境、錘煉官兵遠洋作戰能力,都需要走向更遠的大洋。
張軍社表示,日本媒體渲染炒作遼寧艦的動態,並沿用所謂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概念,反映日本方面仍停留在冷戰時期的對抗思維中」。他指,所謂的「島鏈」觀念,是冷戰時期西方國家提出,旨在制約中國等的遠海活動能力,現在繼續用此概念來看待中國海軍的活動,顯然已不合時宜。
他認為,遼寧艦航母編隊此次抵達海域是航跡最遠的一次,背後的體系支撐功不可沒,航母編隊體係作戰能力也將在這種遠海訓練中得到進一步提高。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這邊廂,巴基斯坦官方證實,從中國採購殲-35隱形戰鬥機外,還包括空警-500預警機和可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紅旗-19反導系統。另邊廂,俄羅斯媒體透露,俄羅斯方面已經正式向印度提出,建議印度選擇俄羅斯的蘇-57型戰鬥機外貿型蘇-57E。
俄《生意人報》報道稱,俄羅斯給印度非常優惠的條件,不僅可和印度聯合生產蘇-57型戰鬥,將生產線交付給印度,甚至還可以為印度開源蘇-57E型航電系統所有底層代碼,有利於將印度自產甚至西方航空武器整合到飛機上。
有軍事網站稱,俄羅斯已提出與印度聯合生產第四代半蘇-57E戰鬥機。
據「大伊萬」頻道官方帳號指,這是印度與巴基斯坦空戰中,印度輸掉之後在空軍主戰裝備方面的第三個動作。
首先,印度曾高調宣布由印度航空發展局(ADA)和印度斯坦航空(HAL)再加上一些私營公司,聯合啟動印度第五代戰鬥機AMCA的研製工作,力爭2029年投入使用;第二個動作是和法國加強「陣風」戰鬥機之間的合作,並成功爭取到達索在印度聯合塔塔集團生產陣風戰鬥機機體,達到2028年左右年產24架陣風戰鬥機機體的能力,同步引入「陣風-M」艦載機。
而第三個合作動作或是意向,就是俄羅斯主動拋出蘇-57E型戰鬥機的「橄欖枝」。可以說,俄羅斯今次是直擊印度的痛點,拿出自己產品的比較優勢。
分析認為,對印度而言,蘇-57比較有優勢是唯一一款可用較快速度拿到的「現貨」五代機。
對俄羅斯來說,蘇-57型戰鬥機的第一階段訂單執行到2028年就結束了,總共就76架戰鬥機,後續俄羅斯的想法是搞一個「蘇-57M」;相比起蘇-57型,蘇-57M據稱進一步增強其低可探測性能,改用先進的AL-51F型第四代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具備指揮CCA忠誠僚機作戰的能力,就是想直接完成蘇-57型戰鬥機的五代半化,達到介乎於殲-20A和殲-20A和殲-20S之間的性能。
但要達到此目的,就需要錢,俄羅斯現在急著把蘇-57目前技術狀態的型號加一個E型往外賣,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藉著國外軍事訂貨人的美元,來研發俄羅斯的自用型。
更重要的是,如果俄羅斯肯對印度開放蘇-57型火控系統軟體的底層程式碼,讓印度整合西方航空武器。以蘇-57型戰鬥機現有技術狀態的航電系統水平,印度必然會想方設法地弄些西方先進航電往上裝。
當牽涉到整合,俄羅斯專家必然要來參與,俄專家可藉此機會近距離接觸西方的先進航電水平,這可以說是赤裸裸的「陽謀」。
不過,蘇-57還是有比較優勢,最起碼它是唯一一款可賣給印度的五代機,而且理論上可用較快的速度拿到現貨——2028年蘇-57的批產就結束了,之後蘇-57M肯定沒那麼快出來,故2028年就能拿到五代戰鬥機,對印度來說很重要,畢竟歐洲完全沒五代機,美國方面,就算買F-35A型戰鬥機,也需慢慢安排生產週期,不可能2028年就交貨。殲-35,對印度來說更不用想了,故從快速形成戰鬥力的角度看,蘇-57E型戰鬥機對印度來說,是最佳選擇。
第二個比較優勢,則是可滿足印度搞「國產化」的虛榮心,所謂「國防工業」自主化是印度總理莫迪的國策,這時俄國防進出口公司找上門,不僅可提供產品給印方,還可開放產品的所有航電系統源代碼,不僅可整合所有武器,甚至至連生產線都可轉讓出,助提高印度自己製造第五代戰鬥機的水平,相比美國出口F-35A的時候,必然要附加一堆條件,俄羅斯的航空武器轉讓更符合印度的戰略。
專家分析指,蘇-57E型戰鬥機的裝備規模上,現已不及殲-20了。
對於印度來說,蘇-57E型戰鬥機是真的有相當大的比較優勢的。也許在十多年前,印度放棄蘇-57聯合研發的時候沒想到這一天,但在2025年的今日,對印度空軍是最好的選擇。
若印度真入手蘇-57E型戰鬥機,其戰鬥力是否存在現實性的威脅呢?蘇-57型戰鬥機殲-20戰鬥機對比,10年前在網絡上還是個「話題」,但2025年了,裝備規模上,殲-20已經多大了,蘇-57型戰鬥機現在還是20多架,二者之間根本就沒辦法比,這是俄羅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從技術性能上說,蘇-57型戰鬥機的雷達反射截面在0.1到1平方公尺之間,基本上比殲-10C型戰鬥機小1個數量級甚至沒有數量級的差距,也就是說如果一台雷達能夠在200千米外發現3平米的目標,那肯定能在150千米外發現1平米的目標,在85千米外發現0.1平方米的目標。而對於殲-20型戰鬥機這種反射截面積更小的目標,截獲距離會縮小到40千米甚至更近,而150千米,還有80千米,其實都具備了一定的火控引導價值了。也就是說,如果殲-10C型戰鬥機帶PL-15飛彈的話,完全可構成開火條件。而從主動相控陣火控雷達的性能分析,蘇-57型戰鬥機配備的N036型主動相控陣雷達,難聽一點基本就是「電子垃圾」,這雷達的性能真的未必有殲-10C上配備的雷達性能好。
至於俄羅斯的空對空飛彈,在R-77M到現在都露不了面,在遠程攻擊中以驅離而非殲滅敵機為主要作戰思路的情況下,這飛機對上中國四代半戰鬥機真不一定討得了好處,所以就算印度真買了蘇-57E型戰鬥機,用殲-10C型戰鬥機對抗差點意思,但用殲-35E型戰鬥機武裝巴基斯坦完全夠了,可照樣對印度空軍形成單件作戰裝備上的技術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