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百年前的人影相為什麼不笑?

歷史長河

百年前的人影相為什麼不笑?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百年前的人影相為什麼不笑?

2020年11月06日 10:00

推斷有幾個原因。

百多年前相機發明並在皇室貴族上流社會普及,流傳下大量黑白老照片,讓我們繼繪畫之後,看到真實面貌:究竟清末時期的皇帝名臣妃嬪等容貌是如何;百姓生活是怎樣等等,都真實地反映。不論中外,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人物影像,他們大多都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不像現代人攝影會笑,為什麼呢?

更多相片
攝影師Adolf Erazmovich Boiarskii於1874年在北京拍攝一名大家小姐與丫鬟 (網上圖片)

推斷有幾個原因。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北京 (網上圖片)

我們可能早已習慣,以為「偉人」都是比較認真,所以照片通常都嚴肅,不過早年的普通人家拍攝,幾乎個個嚴肅。他們不會笑的原因,推測有以下幾點: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駱駝商隊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駱駝商隊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蒙古喇嘛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蒙古喇嘛 (網上圖片)

慈禧與公使夫人合影,看見下面那張左一名左二兩名夫人,在曝光時稍為晃動頭部後,拍出來的相片樣貌模糊 (網上圖片)

為了清晰,攝影師甚至會讓客人坐在椅子上,再用一些隱藏支架固定頭部,盡量保持不動。令到每個人都相當嚴肅,不會笑。

李鴻章出使期間在德國皇宮留影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以前攝影操作很困難,不像今時今日隨時可以影一張。早期的攝影,通常用於官方及嚴肅場合,例如一些典禮之類,氣氛緊張,拍照時自然不會大笑。

清代家庭照 (網上圖片)

再者,在17世紀社會,當時文化都認為,會咧嘴而笑的都是低下階層,西方更認為都是沒有文化、醉酒、小孩或是戲子。有資格或有能力拍攝肖像的人,大都是名門望族,他們自然不會笑出來了。還有在當時口腔衛生意識及潔齒用具較差的時候,並非個個都有一棚亮麗的牙齒,當照片能永久保存,珍而重之時,大家都習慣不露齒笑來拍照。

清代吏胥 (網上圖片)

清代吏胥 (網上圖片)

清代街頭牙醫實況 (網上圖片)

清代街頭牙醫實況 (網上圖片)

紡織婦人 (網上圖片)

紡織婦人 (網上圖片)

清代官兵 (網上圖片)

清代官兵 (網上圖片)

(左起) 在御花園的莊士敦、溥傑、潤麒、溥儀 (網上圖片)

(左起) 在御花園的莊士敦、溥傑、潤麒、溥儀 (網上圖片)

攝影師Adolf Erazmovich Boiarskii於1874年在北京拍攝一名大家小姐與丫鬟 (網上圖片)

攝影師Adolf Erazmovich Boiarskii於1874年在北京拍攝一名大家小姐與丫鬟 (網上圖片)

我們可能早已習慣,以為「偉人」都是比較認真,所以照片通常都嚴肅,不過早年的普通人家拍攝,幾乎個個嚴肅。他們不會笑的原因,推測有以下幾點:

受到早期攝影的技術所限,當時攝影術曝光時間非常長,早期的銀版攝影法,照片曝光時間需要十多分鐘,難以拍攝肖像和移動中的物體,要人家保持同一姿勢笑15分鐘,也是沒可能的事,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攝影題材是風景和靜物。及至1841年,法國攝影師克勞德成功研發出技術,將曝光時間縮短至以秒計。即使如此,被攝對象只要稍有晃動,拍出來的照片也不會清楚。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北京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北京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駱駝商隊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駱駝商隊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蒙古喇嘛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蒙古喇嘛 (網上圖片)

為了清晰,攝影師甚至會讓客人坐在椅子上,再用一些隱藏支架固定頭部,盡量保持不動。令到每個人都相當嚴肅,不會笑。

慈禧與公使夫人合影,看見下面那張左一名左二兩名夫人,在曝光時稍為晃動頭部後,拍出來的相片樣貌模糊 (網上圖片)

慈禧與公使夫人合影,看見下面那張左一名左二兩名夫人,在曝光時稍為晃動頭部後,拍出來的相片樣貌模糊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以前攝影操作很困難,不像今時今日隨時可以影一張。早期的攝影,通常用於官方及嚴肅場合,例如一些典禮之類,氣氛緊張,拍照時自然不會大笑。

李鴻章出使期間在德國皇宮留影 (網上圖片)

李鴻章出使期間在德國皇宮留影 (網上圖片)

再者,在17世紀社會,當時文化都認為,會咧嘴而笑的都是低下階層,西方更認為都是沒有文化、醉酒、小孩或是戲子。有資格或有能力拍攝肖像的人,大都是名門望族,他們自然不會笑出來了。還有在當時口腔衛生意識及潔齒用具較差的時候,並非個個都有一棚亮麗的牙齒,當照片能永久保存,珍而重之時,大家都習慣不露齒笑來拍照。

清代家庭照 (網上圖片)

清代家庭照 (網上圖片)

清代吏胥 (網上圖片)

清代吏胥 (網上圖片)

清代街頭牙醫實況 (網上圖片)

清代街頭牙醫實況 (網上圖片)

紡織婦人 (網上圖片)

紡織婦人 (網上圖片)

清代官兵 (網上圖片)

清代官兵 (網上圖片)

(左起) 在御花園的莊士敦、溥傑、潤麒、溥儀 (網上圖片)

(左起) 在御花園的莊士敦、溥傑、潤麒、溥儀 (網上圖片)

隨著拍攝技術提高,清末時期有不少可攜式相機,曝光時間也短了很多,已經可以拍攝一些較自然的相片,成為珍貴記錄。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