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勝利者寫史美化周武王 古人也不信伐紂兵不血刃

歷史長河

勝利者寫史美化周武王 古人也不信伐紂兵不血刃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勝利者寫史美化周武王 古人也不信伐紂兵不血刃

2019年06月05日 10:00 最後更新:12:46

除了閱讀由勝利者所寫的歷史,也可翻查可信的史料引證。

初中讀歷史必然有讀「武王伐紂」,按史書記載,周武王率領大軍討伐商朝,在牧野之戰中,商朝軍隊紛紛倒戈,結果周軍不戰而勝。商紂王逃到鹿台引火自焚而死,至此商朝統治宣告結束。不過,如果仔細閱讀這段史料就會發現問題,據指紂王勇猛過人,為何連仗也沒打就一敗塗地?

更多相片
1805年日本繪本《三國妖婦傳》中的紂王 (網上圖片)

除了閱讀由勝利者所寫的歷史,也可翻查可信的史料引證。

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

我們對紂王的主要印象是暴君,但其實他是個有本事的人。據《史記·殷本紀》載:「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紂王不僅天資聰敏,且力大無窮,能徒手與猛獸搏鬥,頭腦四肢兼發達。紂王在位三十年,期間對外用兵,將商朝的勢力範圍推進到淮河、長江流域。商紂重用的臣子,好像飛廉、惡來、費中等,能夠得以重用是因為他們勇敢善戰,先秦《墨子》記載昔日的紂王:「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費中、惡來、崇侯虎」、「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

按照常理推斷,商紂王麾下有猛將,也有一支常年征戰的軍隊,怎可能在牧野之戰中還沒交戰就潰敗?據中國西晉武帝時期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竹書紀年》,引述史官記載牧野之戰時指,周軍「勝於牧野,兵不血刃,天下歸之」即是說武王伐紂時,兵不血刃取得勝利。這個情況,就連古人也不相信。

周武王軍隊在牧野大敗紂王。(網上圖片)

換言之,按照客觀看當時情況,《尚書·周書·武成》所記載的武王伐紂,可能比較接近事實。我們也能通過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簡書等相關記載,大致還原牧野之戰的情景。

各路諸侯軍隊望見紂王的首級後,軍心振奮;而商軍見主帥已死,戰無鬥志,四散奔逃。這時候,周軍乘勝追擊,一舉攻破商朝都城。所以商紂王應該是在牧野之戰中戰死,而並非自焚而死,也正是因為他戰死沙場,導致軍隊失去控制,一敗塗地。《六韜》也詳細記載了周武王當時的兵法,記錄武王伐紂,武王以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大破紂王17萬軍隊。

1805年日本繪本《三國妖婦傳》中的紂王 (網上圖片)

1805年日本繪本《三國妖婦傳》中的紂王 (網上圖片)

我們對紂王的主要印象是暴君,但其實他是個有本事的人。據《史記·殷本紀》載:「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紂王不僅天資聰敏,且力大無窮,能徒手與猛獸搏鬥,頭腦四肢兼發達。紂王在位三十年,期間對外用兵,將商朝的勢力範圍推進到淮河、長江流域。商紂重用的臣子,好像飛廉、惡來、費中等,能夠得以重用是因為他們勇敢善戰,先秦《墨子》記載昔日的紂王:「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費中、惡來、崇侯虎」、「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

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

按照常理推斷,商紂王麾下有猛將,也有一支常年征戰的軍隊,怎可能在牧野之戰中還沒交戰就潰敗?據中國西晉武帝時期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竹書紀年》,引述史官記載牧野之戰時指,周軍「勝於牧野,兵不血刃,天下歸之」即是說武王伐紂時,兵不血刃取得勝利。這個情況,就連古人也不相信。

武王伐紂經過後世史官美化,為周武王帶上聖人光環,同時也掩蓋歷史真相。不過,我們從不少文獻中發現牧野之戰其實是一場血戰,據《尚書·周書·武成》描述:「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而孟子看此書後感嘆:「盡信書,不如無書。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說明史官為何要寫成兵不血刃是要美化周武王,《論衡》載:「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戰,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漢、秦一實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實也。」

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

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

換言之,按照客觀看當時情況,《尚書·周書·武成》所記載的武王伐紂,可能比較接近事實。我們也能通過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簡書等相關記載,大致還原牧野之戰的情景。

周軍、商軍在牧野展開大戰,戰鬥激烈,雙方死傷慘重。這時戰場形勢突變,勇猛善戰的紂王意外被周軍擒獲,據戰國成書的兵書《六韜》載:「先涉,以造於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禽受(擒獲紂王),(繫)其首於白(大白旗)。」周軍隊將紂王斬首,然後將他的首級掛到了大白旗上。周武王親自揮動大白旗,指揮各路諸侯軍隊。

周武王軍隊在牧野大敗紂王。(網上圖片)

周武王軍隊在牧野大敗紂王。(網上圖片)

各路諸侯軍隊望見紂王的首級後,軍心振奮;而商軍見主帥已死,戰無鬥志,四散奔逃。這時候,周軍乘勝追擊,一舉攻破商朝都城。所以商紂王應該是在牧野之戰中戰死,而並非自焚而死,也正是因為他戰死沙場,導致軍隊失去控制,一敗塗地。《六韜》也詳細記載了周武王當時的兵法,記錄武王伐紂,武王以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大破紂王17萬軍隊。

正史對於這段的記載漏洞百出,然而,後世文人墨客幾乎都沿用紂王自焚而死這窩囊死法,比如著名的中國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封神榜》。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