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個不是我贏就是你輸的棋局

博客文章

一個不是我贏就是你輸的棋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一個不是我贏就是你輸的棋局

2020年01月14日 19:52 最後更新:19:56

台灣借助香港的反修例風波大幹一場,令蔡英文高票連任,並且對台港兩地的年青人的思想再洗腦一場。這種變局,勢將觸發北京重新思考對台港兩地的政策。

這個世界不能夠單看一面,不能單看蔡英文和她的網軍,如何成功挑動港台兩地分離中國的情緒,每一個銀幣都有另一面,北京面對台港變局,面對55%民意走向反對自己一方,而且主要是年輕族群,而支持自己的只有45%,主要是中年以上人群,如何出手回應?

西方形容現行對台的策略是「軟硬手」政策,即北京一方面大力加強與台灣民間團體與個人的交流,推出一攬子「惠台」政策,但另一方面則凍結與台灣的官方交流,並加強對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打壓,特別是加強軍事心理戰和資訊戰的力度。

英國《金融時報》有評論文章題為「台灣大選結果給北京的選項不多」,指北京若要修正現行對台政策,不外乎要麼採取軍事手段,要麼尋求與民進黨政府改善關係。北京面對進退兩難狀況下,更可能選擇延續或強化目前的對台政策。

我倒覺得阿爺延續「軟硬手」的對台政策不變,機會比想像中低,這等如無所作為。最起碼的變化,是軟的更軟,大力吸扯台灣人到大陸發展,硬的更硬,會用盡一切手段來打壓民進黨政府。

當然台灣的變局,會把「軍事手段」提升到現實的議事日程中,這不等如中國大陸會馬上武力攻台,因為暫時來說中國在國際上的實力仍不很足,如今攻台付的代價太大,但北京會為武統這個選項作積極準備。

現實世界是互動的,台灣的一動,會觸發北京的一動。西方的「博弈論」(Game Theory),很好地解釋競爭對手的互動關係,是研究決策的一個好理論。博弈論是諾伊曼和摩根斯特恩於1944年提出,他們的名著《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掀起了研究在賽局之中雙方的互動的思考方式,其後在經濟學、國際關係、政治學和軍事戰略方面都在廣泛應用。博奕論考慮遊戲個體的行為,包括了他們各自預測對方的行為之後,優化自己的行為的決定,當中主要就考慮的是自己這樣做有何激勵機制(incentive structure)。最有名的例子是「囚徒困境」,即兩個人犯罪被捕,兩人被警察分別審問時,兩人會估計自己的夥伴會否認罪,然後決定採取應對策略,以減低自己的刑罰。在博奕的時候,個人必須考慮對手的可能的各種行動方案,然後選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套用「博弈論」去思考台港局面,有幾個思考:

1. 北京照舊模式玩,有何激勵機制?北京眼見台港兩地年青族群,大面積地被人鼓動到仇中和獨化的思考模式中,若北京照舊方式玩下去,年青人愈來愈多,北京會覺得愈來愈不好玩,他為何什麼要玩下去,不如反枱更佳。

2. 台灣領袖貪勝不知輸,香港泛民隨波逐流。蔡英文玩完台灣玩埋香港,借在港播毒,贏台灣選戰。政客為選舉而選舉,去到不擇手段的地步。大陸大、台灣小,大陸和台灣玩嘢,如何適可而止,真是玩多50年都得,不統不獨的現狀可以維持,但你要食到咁盡,貪勝不知輸,變成一個「不是我贏就是你輸的棋局」,大陸怎樣會玩下去?就被逼要思考武統的出路。同樣道理,香港泛民隨波逐流,不敢和勇武的暴力割蓆,在阿爺眼中,就把人民內部矛盾,變成敵我矛盾了。

3. 台港群眾是輸家。台灣和香港的群眾受政客鼓動,仇中向獨,政客坐享總統、議員之位,但群眾高興一陣,之後一無所有,寸兵不讓要自己全贏的訴求,大陸不會接受。和大陸關係愈搞愈差,經濟下滑,台港兩地的打工仔最後都要受苦。和大陸對抗等「支爆」,大陸不爆,一、二十年過去,自己的事業前途卻先爆了。

引用「博弈論」,是想大家思考一下,一個不是我贏就是你輸的棋局,是沒有人會倍你玩的,最後終有玩到破局的一日。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