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問題是巨額經常性開支

博客文章

問題是巨額經常性開支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問題是巨額經常性開支

2020年01月15日 18:10

香港有很多人爭著做特首,爭到打崩頭。其實,看著香港的政治殘局,真不明白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想做特首。相信在5年、10年之後,香港很快進入一個「巧婦難為無米炊」的局面,無論特首或者高官都相當難做。

反修例引發的暴亂拖了半年以上,政府昨日推出止血措施,提出10招,又派100億元,希望可以平息民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於2月底公佈財政預算案,而特首林鄭搶先在1月中出招,交功課挽救民望的動機相常明顯。

簡單總結政府的十招措施,花費最多的是每年增加50億元,把普通的高齡津貼和高額的長者生活津貼合二為一,每月派3585元;另外,又把政府津貼兩元長者乘車優惠,由65歲或以上下調至60歲或以上。其次,政府又會為月入7100元以下的人士代供5%的強積金,提供失業或就業不足的津貼等等。

暴動未止,經濟急滑,裁員減薪的浪潮湧到,政府出招紓解民困,本屬無可厚非。但是,最大的問題是其中大部份招數涉及經常性開支,換言之,這不是一次性的開支,而是往後每年都要繼續支付。早前財爺陳茂波已經預告,截至2020年3月的財政年度,賣地收入減少,但政府服務開支不能減少,財政年度的赤字可能高達800億元。他強調赤字並未超過本地GDP的3%,在國際上赤字佔GDP的2%至3%屬於可接受程度。然而,香港的巨額赤字會否變成結構性赤字,的確惹人關注。

在特首林鄭上任之初,便提出每年增加50億元的教育經常性開支,以討好教育界的反對派人士。我當時已提出,在財政狀況良好的時候,政府大量增加經常性開支,但到財政狀況差的時候,便想收也收不回來了。其後聽到有中學校長的反映,話政府派的教育經常性撥款,多到學校用不完,學校如何花掉這些錢,成為校長頗為頭痛的工作。當時已經覺得香港出現了一種「使大了」的政治富貴病。

如今社會怨氣沖天,經濟環境惡劣,政府搞舒解民困措施,有兩個形式:一次性的和經常性的,例如政府每人派5000元,開支雖然高達370億元,但只是一次過,將來政府沒有錢,便可以不派。但今次政府卻決定用大量經常性開支來緩助市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說,這些政策不是小修小補,而是「大修補」。說是「大修補」我絕對同意,但政府要進行大修補,動用巨額經常性開支,竟然一拍腦袋便推行,的確令人訝異。

香港未來會面對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造成的影響是政府要扶養的人口大幅增加,但納稅的人口卻快速減少,再者,港人的壽命越來越長,目前保險公司對港人的壽命的假設,已經延長到100歲。即在55歲退休,還要生活多45年,一些人的儲蓄不足,便完全依靠政府支持,再加上龐大的醫療開支,未來香港的財政包袱,真的大到「無眼睇」。

單以交通津貼為例,在2016至2017年度,政府補貼65歲以上長者2元乘車計劃11億,每日有98萬人受惠,如今先要把受惠年齡降低到60歲,估計10年後60歲以上長者佔人口超過三成(如今兩成多一點),以此比例計即使交通費不加10年後政府每年也要補24億,計及加費因素每年要補30億以上,只計一條數,都好得人驚。

更嚴峻的是,政府的收入結構,非常仰賴賣地收入。現在市區新樓樓價兩萬多元一呎所帶來的賣地收入,是否可以持續呢?香港成本貴、生意差,長遠而言,資產價格出現調整,似乎無可避免,政府收入也會隨之下滑。收入減少,開支增加,缺口將不斷放大,政府將來不知道如何填補這個結構性赤字。

我也贊成政府派點錢去舒緩市民的痛感,但這樣巨額地增加經常性開支,不應該如此武斷地推行。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