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李光耀格言:必須居安思危

大視野

李光耀格言:必須居安思危
大視野

大視野

李光耀格言:必須居安思危

2015年03月29日 22:06 最後更新:22:24

一代領導人李光耀的國葬下午舉行,新加坡落著滂沱大雨,無阻民眾在靈柩移送路線兩旁夾道送別李光耀,李光耀領導新加坡由東南亞的弱小國家蛻變成今日的國際都會,確有超人的政治智慧。

已好久沒有耐性觀看名人葬禮,毛拍手今日在電視機前看了大部份過程,除了沿途民眾高呼「李光耀」的叫喊聲,印象最深係其長子李顯龍的悼詞,他提到父親的格言,「新加坡要繼續取得成功,人民必須時刻居安思危,絕對不能安於現狀」,因此要不斷改進新加坡,受到國際肯定。他又提到父親活到老、學到老,70歲學電腦,臨終前仍努力學華語,期望民眾不要忘記李光耀對新加坡的理想,秉持李光耀刻苦耐勞的精神,讓他可長眠安息。

呢句「必須時刻居安思危,絕對不能安於現狀」,毛拍手好有感受,不單止在新加坡好有意思,其實對任何地方,包括香港,也是一句警句。

李顯龍的悼文頗長,有時間仍值得一看,如果想讀雞精版,可跳去後面先看他以中文發言的部份,已簡要道出李光耀的一生。

李顯龍在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的國葬禮上致悼文:

陳慶炎總統

各位親友及同胞們:

這個星期,新加坡舉國哀悼。

這些年來,一直指引我國的明燈熄滅了。新加坡失去了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他終其一生為新加坡而活。他和夥伴們帶領我們的建國一代,創造了新加坡這個島國。

李光耀先生的早期歲月。

李光耀先生年少時,並沒有立志要當一名政治家,更別說當一名舉足輕重的政治家。事實上,李光耀先生的祖父原本希望他能成為一位英國紳士!但是,一些重大事件卻讓他難以忘懷。他經歷過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也在日治時期吃過苦頭、面臨危險和恐懼。這些生活經歷驅使他展開爭取獨立的鬥爭。

1961年9月15日,李光耀先生在發表《爭取合併的鬥爭》廣播演講時曾說過:“我的同志們跟我這一輩青年人都曾經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嘗試過日本佔領時期的生活。我們都下了決心,從今以後,不讓任何人,不論是英國人或是日本人來支配我們。”

李光耀先生倡議通過和馬來亞合併為馬來西亞聯邦的方式,為新加坡取得獨立地位。他努力不懈,成功實現了這個目標。遺憾的是,這個聯邦並沒有維持下去,不久後新加坡就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新馬分家是李光耀先生生命中最痛苦的時刻,但事後證明,這也是新加坡成功的轉捩點。

建國之路

分家後,李光耀先生從百廢待興中建立起了一個國家。當時最容易的做法莫過於只爭取華人的支持。畢竟,新加坡同馬來西亞分家就是因為我們的人口主要以華人居多。但是,李光耀先生追求的是更崇高的理想,要建立一個多元種族及多元宗教的國家,新加坡將不分種族、言語或宗教,並根據多元種族、人人平等、任人唯賢、誠實廉潔和依法治國這些基本價值觀來建國,他發表聲明說:“這個國家不屬於任何單一的社群,而是屬於我們所有人。”

李光耀先生嚴防潛在的種族沙文主義者,並向少數種族保證他們在新加坡的地位將獲得保障。即使將英語定為我國的工作語言,他還是堅持保留母語。他鼓勵每個族群保留自身的文化、信仰和語言,並且逐步擴大國人共同享有的公共空間。他跟拉惹勒南先生,一起將這些理念寫進了國家信約裡。

在危險和動盪的局勢裡,李光耀先生確保國家安全獲得保障。他和吳慶瑞博士建立起了新加坡武裝部隊。當時,我國只有兩個步兵營和一艘木制軍艦,如今武裝部隊已經擁有完善設備,是受人尊重的國防力量。

李光耀先生推行了國民服役制度。他親自說服家長將兒子交托給武裝部隊,而他能夠成功辦到這點是因為,首先、他以身作則,就像所有的新加坡男兒,他的兩個兒子也參加國民服役;我們兄弟倆都獲得武裝部隊獎學金,並且簽約成為正規軍人。第二、人民相信李光耀先生,也相信這是為了新加坡好。如今,我們可以夜夜睡得安穩,因為知道國家安全得到良好保障。

李光耀先生給予我們勇氣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他是個有話直說的人,從不回避不談殘酷現實/硬道理,總是坦誠面對自己和新加坡人。有時一些部長會建議他把初稿的語調改得溫和些,讓人聽起來沒那麼強硬。通常他會採納修改建議,不過會保留主要的資訊。他的說法是:“我一直設法做得正確,但不是政治正確”

他是個充滿魅力的演說家,能感動和鼓舞人心,也深具說服力。他能以英語和馬來語,以及一生勤學得來的華語和福建話進行演說。新傳媒這星期重播他過去的演講,不禁使我們想起了“新加坡獅吼”是由他開始的,他的演講總是慷慨激昂、震撼人心、充滿鬥志。

更重要的是,李光耀先生是一名戰士。在危機時刻,儘管看起來大勢已去,他還是充滿戰鬥力、足智多謀、意志堅定,朝他的理想邁進。

所以,在李光耀先生的帶領下,新加坡成功地渡過多場危機,包括:與共產分子就合併課題展開的鬥爭,當時多數人都以為非共產分子會敗下陣來。在併入馬來西亞期間,他反對種族主義觀念,自己因此陷入危險。他也帶領新加坡渡過新馬分家的危機,還有英軍撤離的危機,當年的撤軍影響約15萬人的生計。

因為李光耀先生從未動搖,我們就沒被擊垮。因為他勇敢面對挑戰,我們也有了勇氣和他一起並肩作戰,最終獲勝。於是李光耀先生帶領著新加坡,從第三世界晉升到第一世界國家。

在許多國家,反殖民統治的戰士和英雄在成功爭取獨立和掌權後,卻無法完成建設國家的任務,因為團結社會、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是非常不同的挑戰。但李光耀先生和他的團隊卻成功把國家發展起來。

在新馬分家幾個星期後,他大膽宣佈:“在十年內,這裡將發展成為一個大都會。別擔心!”他確實辦到了。他將紀律和法治觀念貫徹到整個社會,確保在新加坡,一切問題都能獲得解決。他讓年輕一代受教育,將勞資關係從罷工和對峙的局面,轉化為勞資政三方合作的關係。他大力提倡提升技能和生產力,並表示這項工作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賽。

李光耀先生授權他的經濟閣員:吳慶瑞博士、韓瑞生先生、林金山先生去規劃和實施計畫,以吸引外資、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繁榮,還有提供工作機會。就如他所說:“ 我製造了有利的政治環境,以讓那些強硬政策得以執行。”

但是,李光耀先生也清楚認識到儘管“發展經濟非常重要,發展我們社會的性質同樣重要”。因此他打造了一個具有包容性的社會,讓人人都可享有社會進步的果實。教育成了人們獲得良好工作和生活更美好的基石。新組屋區包括女皇鎮、大巴窯、宏茂橋還有其他新鎮一個接一個落成,為所有人民提供住房,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標。

連同職總的蒂凡那先生,他將職工運動轉化成一股正能量,結合勞資政,改善工友的

生活。

李光耀先生十分關心新加坡人民。2003 年 ,當SARS 疫情爆發時,他十分擔心德士司機們的生計會因為遊客不來而受影響,因此催促我們設法幫助他們。他也很關心為他工作的人員。有一晚,他打電話給我;我母親的一位女保安無法懷上小孩,他問我是否知道可以如何協助她領養一個小孩。他會通過具體的方式來關心人民,親自關心個別的人士。

李光耀先生也成功提高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他除了密切觀察國際事務,同時也是一名善於研判局勢的政治家,有效地闡明新加坡的國際立場,擴展了我國的戰略空間。在過去幾次重要的轉捩點, 包括英軍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退,越戰到中國崛起等,他的觀點和建議影響了多個國家的看法和決定。

在這個過程中,他建立起了廣大的人脈網路,與在任和卸任的政界要員保持良好關係。他認識自毛澤東開始的所有中國領導人以及自林登·詹森開始的每一任美國總統。他與印尼蘇哈多總統建立了密切的關係,這是我國重要的外交關係之一。他的其他好友還包括:鄧小平先生、柴契爾夫人、施密特先生、舒爾茨先生,以及今天在場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先生和基辛格先生。他們全都十分欣賞他的坦率和洞察力。就如柴契爾夫人所說:李光耀先生能夠看透政治宣傳的迷霧,並以獨到見解,闡述當下問題及提出解決之道。他從來沒有出過錯”。因此,儘管只是個彈丸小國,新加坡的意見還是受到重視;我們在世界舞臺上發揮的影響力,遠比預期來得大。

 建國總理並非獨自一人開創這條道路。他是一支非凡團隊的傑出領袖,成員包括:

吳慶瑞博士、拉惹勒南先生、奧斯曼渥先生、韓瑞生先生、林金山先生、杜進才博士、王邦文先生和蒂凡那先生等等。這些人是他的戰友,他從來沒有忘記他們。王邦文先生今天能出席這個活動並致悼詞,這非常好。

李光耀先生曾經獲頒許多榮譽和獎項,但他都以謙卑的心態對待。1982年,他在獲頒“倫敦市榮譽自由市民”榮譽時曾說:“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名音樂指揮家,正對熱烈鼓掌的觀眾鞠躬表示謝意,卻無法轉身邀請樂團裡的出色樂手也起立接受掌聲。領導政府跟領導樂團相似,沒有一群能幹的團員,任何總理都不可能做出成績。”

因為李光耀先生是跟一個強大的團隊一起並肩作戰,因為人民知道他是真心為他們好,而不是為了私利,因為他堅信新加坡人會和他一起成就一番大事業,李光耀先生贏得了新加坡人的信任。經歷過艱苦時期的建國一代,跟他有著深厚的情感。有一次,一家知名炒飯餐館的女老闆見到我時,對我說:“請告訴李光耀,我會一直支持他。我是在1948年出生,今年48歲。我知道他為我還有新加坡做了很多事。”這位女士和她那一代人都知道“跟著李光耀走不會死的”。

對新加坡的深遠影響

李光耀先生的個人特質對新加坡的建設發揮了巨大影響。他致力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廉潔及嚴厲打擊貪腐的的國家。他的家非常簡樸,他本身也非常節儉。他的外套,他穿了很多年,破舊的地方縫縫補補多次,都不捨得買新的。他將這些價值觀念植入政府的體系中。當議員們兩年前在國會大廈為他慶祝90歲大壽時,年邁體弱的他依然不忘提醒議員們,新加坡必須繼續保持廉潔,反貪腐,而議員和部長必須以身作則。

李光耀先生在實現構想時總是幹勁十足,他的那股衝勁也感染了周圍的人。他曾如此形容自己:“我只不過是做事有決心、有毅力、堅持不懈。我會不斷努力直到任務達成為止。就是這樣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能把握時機,發現和察覺到很多人會錯失的良機。

是李光耀先生推動了把機場從巴耶利峇遷至樟宜的計畫。是他拋開當時的世俗觀念,不同意跨國企業都是貪婪無厭,志在剝削;吸引跨國企業前來新加坡投資、為我國引進先進技術、開拓海外市場和帶來良好工作機會。

他毫不擔心必須改變想法,尤其是當一項政策已經不再適用時。當他看到我國的生育率低過人口替代率時,他取消了“兩個就夠了” 的生育政策,改而鼓勵夫婦生育更多孩子,那是大約30年前的事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他認為應該對本地金融業採取保守的監督原則,後來他決定重新檢討,並在有效的控制下放寬金融業的監管。新加坡的金融業也因此開啟了新一輪增長,進而發展成為今日的金融中心。

李光耀先生一向清楚應該採取什麼策略,但他也知道策略必須順應世界局勢的演變,絕不可固步自封。

水供問題便是最佳的例子,這是李光耀先生畢生的目標。李光耀先生將公用事業局同柔佛州政府簽署的兩項水供協定納入新馬分家協定之中,並且親自處理所有與新馬水供談判有關的事宜。他展開節省用水運動,興建蓄水池,將新加坡的大片土地改為集水區。他展開了清理新加坡河以及加冷河畔的工作。他憑其遠見,構想了濱海堤壩的工程,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和堅持之後,終於實現這個目標。當公用事業局研發了新生水,海水淡化技術也已經成熟時,他熱烈支持採用這些新科技。如今新加坡已經能在水供方面自給自足,也成為了水源科技的翹楚,成功地把弱點轉化為優勢。

綠化新加坡是他所熱衷的另一項計畫。當他在國外看到適合在新加坡生長的樹木或花花草草時,他總會把樹苗或種子以手提方式帶回國。他會在總統府的園地嘗試種植,並親自觀察自己所種的樹生長的情況。所以,這位新加坡總理也是我們這座花園城市的首席園丁。

李光耀先生有一股自強不息的精神,並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他七十歲時,為了撰寫回憶錄,開始學用電腦,遇到困難時,就時不時打電話向我求助,而我便通過電話提供諮詢,一步一步地教他如何保存檔或查找從硬碟消失的檔。如果他找不到我,就會問我的太太。

幾十年來,李光耀先生努力不懈地學習華文。他每天早上在家中邊剃鬍鬚會邊聽帶子學華文,傍晚在斯裡淡馬錫官邸也會一邊運動一邊聽。他一生都堅持上華文課。實上,在他2 月5 號淩晨病重前的4 號那一晚,他還在跟華文老師上課。從建國總理身上,我們學會凡事都要盡心盡力。

李光耀先生時時刻刻都掛念著新加坡的發展。在1988 年的國慶群眾大會上,他曾說過這句名言:“即使躺在病床上,即使你已經準備要把我下葬,只要我覺得有什麼不對勁,我都會爬起來的。”所以,即使卸下內閣職務後,他有時還是會與我討論一些他覺得至關重要的課題。

2013年辯論財政預算案時,議員們就生活費、公共交通和其他新加坡人所憂心的課題,展開熱烈的討論。李光耀先生當時覺得,我們似乎忘了我國賴以生存的基本原則。他原本打算發言,提醒新加坡人一些無法改變的硬道理,但是我說服他,把這個任務交由我和部長們去完成。

李光耀先生最擔心的是,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會忘了讓新加坡成功的要素是什麼。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到了90多歲還繼續出版《新加坡雙語之路》、《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李光耀觀天下》等書,好讓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可以借鑒他的經驗,從而瞭解他們享有的保障、繁榮和未來取決於哪些要素。

李光耀先生其中一個巨大貢獻,就是確保新加坡在他卸任之後,一切會照常運作。他認為,一個領導人最艱難的任務就是確保權力順利交接。他有系統地發掘和栽培接班的團隊。他讓吳作棟先生接任總理職位,不過繼續留在內閣,幫助新團隊取得成功。他為新團隊帶來穩定力量和經驗,同時悄悄地幫助吳作棟先生建立起他的威嚴。李光耀先生知道如何提供指導而又不過於干涉新團隊,關注他們,同時也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風格和威嚴。李光耀先生形容自己扮演的是“吉祥物”角色,但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多特殊的吉祥物。

我接任總理時,也是如此。吳作棟先生出任國務資政,而李光耀先生則是內閣資政,一個他認為符合新角色的職稱。李光耀先生逐漸把有關政策的事務留給我們決定,不過他會和內閣分享他對時局的觀察,以及他預見未來可能發生的一些重大問題並作出建議。曾有其他國家的總理告訴我,他們無法想像我內閣裡有兩位前總理會是什麼樣,但事實證明,不論是對我或是對新加坡而言,這樣的安排是行得通的。

除了擔任公職,李光耀先生也有他自己的家庭生活。我母親在他生命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他們是一對很恩愛的夫妻。母親是他忠誠的伴侶和知己,時時陪伴在他左右、為他操心、幫他潤飾講稿,確保家庭溫馨美滿。他們是完美的夫妻檔,以及非常棒的家長。當母親去世時,他為失去人生伴侶而感到深深哀痛,對他而言,是母親協助他取得成功。

我父親主要是讓母親負責管教孩子。不過,他仍是一家之主,不管在我們年幼時,還是長大成人多年以後,他都非常關心我們。他不是個感情外露的人,不輕易表達情感,但是他深深地愛著我們。

我的第一任妻子名揚去世後,我的父母建議我嘗試靜坐。他們給我看一些書,但是我沒有取得太大進展。我想我父親也有嘗試,但是也不太成功。當他的老師叫他放輕鬆心情、靜下心來和放下的時候,他回答說:“可是如果我放下了,新加坡會發生什麼事情嗎?”

當我患上淋巴癌時,他建議我更加認真地嘗試靜坐。他認為這可以幫助我更好地對抗癌症。他幫我找到一個老師,並親自跟老師面談。在好老師的引導下,我取得了更好的進展。

母親去世後,年事已高的父親又開始靜坐,這一次他是在黃國松的介紹下這麼做,黃國松是他在政府投資機構認識的朋友。國松帶一個朋友去見我父親,對方是一個修基督徒式靜坐的本篤會修士。我父親不是基督徒,不過他樂於跟修士學習。他甚至打電話給我,建議我去見修士,我照做了。他大概覺得我也應該恢復靜坐。那時我已經接近60歲了,而他也快90歲了。可是對他來說,我仍然是讓他操心的兒子,而他對我來說,仍然是我敬愛和感激的父親,就像我小時候那樣。

當然身為父親的兒子,意味著我很早就會接觸到政治。猶記得,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我知道他是丹戎巴葛選區的議員,我也為他成為許多工會的法律顧問感到驕傲。當我們位於歐思禮路的住家在選舉期間變成競選總部,我也會為熱鬧的場面感到興奮。

我記得1960年代初期,在新加坡準備同馬來西亞合併時,我跟著他訪問選區,到新加坡的每個角落去。那是非常辛苦累人的任務,他必須號召人民支持一個對新加坡未來至關重要的決定。對我來說,這些不只是禮拜天的出遊,而是提早接受政治教育。

我記得1963年大選那晚的情景,在那次關鍵性的選舉中,人民行動黨打敗了親共的社會主義陣線。那晚,媽媽很早就讓我上床睡覺,但是我沒睡,就躺在床上等待聽大選結果,直到我知道人民行動黨贏得足夠議席,能繼續執政為止。

我記得有一天,我們兩父子在總統府打高爾夫球,父親交待我,萬一他發生什麼不測,他要我負起照顧母親和年幼弟妹的責任。

我還記得,在吉隆玻的一個晚上,淡馬錫大廈裡擠滿了從新加坡北上的部長,我們幾個小孩就睡在父母房裡的地板上。夜裡,我父親反復起床寫東西,然後又躺下。那天是1965年8月7日,也就是新馬分家前的兩天。

父親陪伴長大的經歷,以及這些年跟他一起度過的歲月,造就了今日的我。

今年是新加坡獨立50周年。我們都希望李光耀先生能在8月9日,同我們一起慶祝這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是他,為多元種族的社會而戰鬥,最終帶著新加坡走向獨立;是他團結了人民,建立了一個國家,使歡慶新加坡建國50周年別具意義。很遺憾的是,事與願違。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李光耀先生在他有生之年,看到了畢生努力的成果。去年國慶慶典,當他到場並向人群揮手致意時,全場歡呼聲雷動。去年11月,人民行動黨在維多利亞音樂廳慶祝建黨60周年 。60年前,李先生就是在那裡創建行動黨。當黨員們看到李先生到場時都非常高興,全場都起立鼓掌,場面感人。

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是克裡斯多佛·雷恩爵士設計的。他是這座教堂的建築師,而他就葬在教堂裡——那是他畢生的心血。 他的墓碑用拉丁文刻寫了這樣一段碑文:若要尋找他的紀念建築物,請看看四周。同樣的,李光耀建設了新加坡。對想要尋找李光耀先生紀念建築物的人,新加坡人可以驕傲地說:“請看看您的四周”。

接下來,我將以馬來語和華語致詞。 各位同胞,我國失去了引導我們、啟發我們、團結我們,以及為我國的成功奠定基礎的領袖。這些基礎包括大家一直以來享有的種族和諧關係。這是李光耀先生全心致力於加強跨種族、跨宗教之間的關係的成果。他追求“種族和諧”的願景也獲得馬來社群的大力支持。

李光耀先生衷心感激馬來社群全力支持他的願景和人民行動黨,尤其是當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的時候。當時如果沒有馬來社群的支持,今天的新加坡很可能會截然不同。此,當新加坡獨立時 , 李光耀先生下定決心要確保少數種族社群在新加坡的地位。

他致力協助馬來社群取得進步,這是有目共睹的。李光耀先生為回教堂建設基金的設立奠下了基礎,這項基金通過每個有工作的回教徒的每月捐款,協助馬來社群在各組屋區興建回教堂。

李光耀先生也相信,教育是協助馬來社群向上提升的關鍵。所以,他大力支持成立回教社會發展理事會,協助馬來學生和弱勢家庭。

在為李光耀先生的離世而哀傷之際,讓我們謹記他的精神和貢獻。讓我們繼續努力發展新加坡,鞏固這個多元種族和宗教的社會,團結一心,就如李光耀先生那樣,終其一生都在為這個理想而奮鬥。

【中文悼文】

新加坡的發展和成功,跟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的個性和理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當時建國總理和他的同僚做了不同的抉擇,對爭取和捍衛新加坡的獨立自主,沒有遠大抱負和堅持,肯定就沒有今天的新加坡。

建國總理不惜付出他的一切,為實現建設新加坡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李光耀先生的人生格言是,新加坡要繼續取得成功,人民就必須時刻居安思危,絕對不能安於現狀。我們應該用智慧、創意和毅力,不斷的改造新加坡,讓這個小島國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並且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受到國際的肯定。

李光耀先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有幸在他有生之年能夠達到他畢生的目標,建設了一個剛強勇猛的社會,一個活力四射的國家。李光耀先生感到欣慰,晚年能看到新加坡在他卸任之後繼續繁榮安定,國富民強,不斷邁向更好的未來。

李光耀先生充分展現了不恥下問、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在最後一次入院的前夕,他還在上華語課。李先生也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有一段很美滿的婚姻,和已故的夫人柯玉芝女士相知相惜,夫妻情深;他的三個孩子在不同領域事業有成,為社會服務。李光耀先生在晚年時子孫滿堂、安享天倫之樂。

如今,建國總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是在悲哀中,我們要深深的感激他帶領我們一路走來,讓新加坡可以邁入建國50年的輝煌里程碑。在悼念建國總理的同時,希望大家不忘李光耀先生對新加坡的理想,並把李光耀先生的愛國意識銘記在心;繼續秉持李光耀先生刻苦耐勞的精神,齊心協力延續新加坡這個奇蹟;讓建國總理不必為新加坡的未來操心,讓他可以長眠安息!

【英文】

我剛才說,這些年來指引我們的明燈熄滅了,但其實不然,因為李光耀先生秉持的原則和理想將繼續激勵新加坡政府和引導我國人民。他的人生事蹟將啟迪新加坡人和其他人,一代又一代。

李光耀先生曾經說過:“我們希望一千年以後,新加坡仍然存在。這也是你我的責任。” 李光耀先生不只盡了他的職責,還貢獻了更多,而我們有責任延續他一生的心血,將這盞明燈傳承下去,讓它永不熄滅。

過去一個月,在李光耀先生住院期間,新加坡人民不斷地獻上祝福、祈禱、支持和關懷,在他過世後,大家更給予了更多的關心和慰問。各種族的人民、各社會各階層的人士、 男女老少、本地和海外的所有朋友們都為他的逝世深切哀悼。好幾十萬人,冒著烈日還有在深夜裡,耐心地排隊多個小時,專程到國會大廈向李光耀先生致敬。大量民眾也前往全島各地的社區弔唁處寫下感人的悼詞和出席那裡的追悼儀式。數以千計的海外新加坡人,前往我們的使館和領事館悼念李光耀先生。待會兒,在這項儀式結束前,所有人——包括這裡、全島各地和遠在海外的國人,將一起默哀一分鐘,宣讀國家信約和唱國歌。

我們大家都為失去了一個父親舉國哀悼,但是在悲痛中,我們展現出新加坡最好的一面。新加坡人民,非常熱心向人群分發茶點和雨傘,排隊時也互相幫忙。軍人、內政團隊和清潔工人日夜不停工作。這份共同的悲傷,把我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也讓我們更加堅強、更加堅韌不拔。

今天,我們聚在一起,不只是為了哀悼。我們也要頌揚李光耀先生度過了充實及豐碩的一生,以及他跟我們所有人民一起取得的成就 。讓我們團結一致,為繼續發展這個獨一無二的國家,共同努力。

讓這個小島國成為世界上偉大的城市,體現他堅持的理念,實現他的理想,同時對得起那些把這裡視為家園以及國家的人民。

謝謝您,李光耀先生。請您安息。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所為何事?

2024年04月18日 11:52 最後更新:12:13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此如何看?

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庚欣解讀了日本的意圖。

庚欣話,這次庚欣,再次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並強調了「構建穩定、建設性的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這表明日本岸田政府在內外交困之中,依然希望在與美國強化關係的同時,和中國也保持「鬥而不破」的關係定位,強調保持建設性的穩定關係對兩國非常重要,雙方需要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當然,這也是在重申去年11月,兩國領導人對中日「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共識性再定位。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庚欣指出,日本這次談及的「戰略互惠關係」,是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之時,雙方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所提出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確立,其實就類似於今天中美關係要扣好的「第一粒鈕釦」的意義,這是中日關係一次重大的進展。

其實,百年來的中日關係一直都存在誰來主導、走向何方的問題。當然這中間有美國的因素,因為日美在二戰後至今的制度安排上,是美國在直接影響甚至在重大問題上主導著日本的一些外交決策。但是,在中日互動中,中方是主導的一方,而在建交之後開啟的中日關係發展的熱潮中,中方倡導的以「友好外交、人民外交、和平外交」為主要特徵的中日關係發展,應該說一直是順暢的。

但是,近年來,由於日本面對著「百年變局」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首先是中日關係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中國從以前遠遠落後於日本的經濟發展,到2010年經濟總量開始超越日本,到之後的十幾年間,中國的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以上。而日本則明顯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和壓力。而且伴隨中日經濟和綜合實力的這種明顯的變化,同時呈現出中日關係似乎在向著負面的方向發展。在中日經貿額不斷增長的同時,中日之間的政治信任和民間感情卻似乎在不斷的下降,這種微妙、複雜的中日關係取態,對中日都是壓力很大的,對日本尤其如此。

同時,中日兩國在戰後一直就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比如「東亞爭雄」的問題、「歷史認識」的問題、台灣問題、兩國的領海劃界問題等等。近年來,中日都在走向大國化的進程中,又不斷地發生摩擦和碰撞。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日方近年少提甚至不提「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原因。

那麼日本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日方還有政策調整嗎?

庚欣認為,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所謂島嶼國家,就必須要成為「陸海聯動」的橋樑。但是,從戰後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日本和周邊各國的關係發展並不融洽。另外,日本畢竟是個經濟大國,它的經貿關係主要是靠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互動,而不是依靠美國。現在日本和中國每年經貿額達到3600多億美元,而和美國的經貿額只有中日經貿額的一半左右。地緣關係上大家又是「搬不走的鄰居」,這些都使得日本處處進退兩難。

其實,日本無論是自身的穩定、還是經濟繁榮以及大國化進程,都處處離不開中國。這就是為什麼近兩年來,岸田似乎和拜登走得很近,爭相送「投名狀」,但實際上他也在很積極地推動日本加入RCEP,加強和中國及亞洲的這種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以穩定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就在最近兩天,他跑到美國去和拜登「秀恩愛」的同時,又和中韓兩國爭取要在五月份舉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推動中日韓的合作。這些看似矛盾的表現,正是日本今天面對兩難困境和自身國家發展「焦慮」的一個真實寫照,美國的焦慮是「霸權的焦慮」,日本的焦慮可是「生死的煩惱」,所以就更顯得進退失據、捉襟見肘。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他認為,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尤其要冷靜、準確地把握美日各自的矛盾,特別要重視日本的動向,調動中日關係中的積極因素,注意克服消極因素,中日關係也要扣好第一粒鈕釦,重建「戰略互惠關係」就是今天中日關係的第一粒鈕釦,進而也同樣用「和為貴、穩為重、信為本」的方針來建立中日相處之道,牢牢掌握住中日關係的主導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