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伯夷列傳》里有一句稱讚伯夷和叔齊這個二人組合的話,說:「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這就是成語「相得益彰」的來由,說的是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更多相片

《史記•伯夷列傳》里有一句稱讚伯夷和叔齊這個二人組合的話,說:「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一直到了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國共和談成功,南方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陳毅擔任了1支隊司令,粟裕為2支隊副司令(不久即代司令),兩人旋即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

在黃橋決戰中,更是以少勝多,一下子就幹掉了韓德勤的頑軍一萬多人,在華中建立起最大一塊根據地。

補一句,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之前,在延安兼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組織部部長的饒漱石曾提出「以粟代陳」。但毛主席已為即將合併的華東野戰軍指定了“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的特殊指揮體制,當面告訴饒漱石:“陳粟不可分,陳粟合則勝,分則敗。”

由此可見,粟裕對陳毅是欽佩的,他曾經說過,自己在陳毅領導下工作,心情是無比舒暢的。

在我軍隊伍中,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相得益彰的革命組合,令人無限欽佩和讚頌不已。

這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有「林羅」、“劉鄧”、“彭習”、「陳粟」等等組合。

上述組合中,又以「陳粟」組合最為突出。

這「陳」,就是指陳毅元帥;這“粟”就是粟裕大將。

陳毅元帥比粟裕大將年長六歲,兩人都參加了湘南起義,又一起走上了井岡山。

南昌起義余部轉戰途中,陳毅時任團指導員,粟裕為五連指導員。

朱毛兩軍合編為紅四軍後,陳毅擔任的職務較高,粟裕依然屬於基層幹部,兩人並沒有太多直面交往的機會。

一直到了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國共和談成功,南方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陳毅擔任了1支隊司令,粟裕為2支隊副司令(不久即代司令),兩人旋即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

尤其是一年後,這兩個支隊合編為了江南指揮部(北渡長江後又改稱蘇北指揮部),陳毅為指揮,粟裕為副指揮兼參謀長,用陳毅元帥的話來說,這是「兩人一個鍋里吃飯」的搭檔生涯開始了。

陳毅元帥長於政治,主要負責統戰工作;粟裕大將精於軍事,則主管作戰、訓練等工作。兩人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說法也從這個時期開始流行。

言下之意,那是陳毅離不開粟裕,粟裕也離不開陳毅。

兩人親密無間地聯手在一起,基本是戰必克、戰必勝,所向無敵。

在黃橋決戰中,更是以少勝多,一下子就幹掉了韓德勤的頑軍一萬多人,在華中建立起最大一塊根據地。

而在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10月,陳毅重返華東前線,出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則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兩人一北一南,表面上是遙相呼應,事實上卻是天各一方,各自為戰。

沒有了粟裕在身邊,陳毅判斷失誤,移帥往沭陽以南、宿遷以東地區,遭到的薛岳主力的猛烈攻擊,又部署失當,險情頻現。

這邊的粟裕雖在蘇中七戰七捷,卻對陳毅的險情鞭長莫及,救援不上。

最終兩淮失守,華中一度陷入被動的局面。

陳毅大感痛心,連續三次向上級、同級和下級做誠懇的自我批評,主動表示:「今後集結張(鼎丞)、鄧(子恢)、粟(裕)在一起,軍事上多由粟下決心,定可改變局面。」

陳粟重新聯手,那無往而不利的勢頭又重新回來了。

1946年12月,山東野戰軍主力和華中野戰軍便取得了宿北戰役大捷,全殲國民黨軍整編69師兩萬一千多人,師長戴子奇自殺,副師長饒少偉被俘。

隨後,兩軍合勢,一鼓作氣,戰魯南,奪萊蕪,威震天下!

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也因此正式合編為華東野戰軍。

補一句,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之前,在延安兼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組織部部長的饒漱石曾提出「以粟代陳」。但毛主席已為即將合併的華東野戰軍指定了“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的特殊指揮體制,當面告訴饒漱石:“陳粟不可分,陳粟合則勝,分則敗。”

華野悍將多,如葉飛、陶勇、王必成等等,而由於陳毅在軍中地位極高,也只有陳毅能一句話震懾諸將。

有這樣一段小插曲:粟裕在調動部隊的時候,某縱隊司令員有抵觸情緒,在電話里和粟裕爭辯。陳毅搶過電話,懟了一句: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我們研究過的,你們不要講什麼價錢了!對方馬上服服帖帖,依令而行。

1948年淮海戰役前,中央為加強中原局領導,決定調陳毅為中野副司令員和中原局副書記,主要原因是中原野戰軍在各方面需要華東的支援。

粟裕大急,趕緊向上提出「華野離不開陳軍長」。

粟裕相當清楚,只有「陳軍長」在,才能鎮得住眾將,作戰指令才能暢通無阻。

中央最後決定,陳毅繼續擔任華野司令、政委,粟裕為代司令。

由此可見,粟裕對陳毅是欽佩的,他曾經說過,自己在陳毅領導下工作,心情是無比舒暢的。

陳粟組合,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期,陳毅被調外交部,粟裕被調任軍委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才算分開。

近些年來,網路上出現了陳、粟二人關係不睦的傳言,主要依據是1958年陳毅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批判了粟裕。

在1958年的反教條主義鬥爭中,粟裕受到錯誤的批判,陳毅在會議上首先作了發言。

但是,也應該看到,在粟裕作了檢討後,也是陳毅帶頭鼓掌,大聲說「講得很好」,表示通過的。

在第二次大會上,陳毅還說:「昨天他(粟裕)的檢討,我覺得很好……我個人表示歡迎。過去他在三野軍事上貢獻是很大的,這是不能抹殺的,戰場指揮搞得好的,主要是打勝仗的……」

看,這哪是批?這分別是褒讚嘛。

粟裕的秘書鞠開回憶說:「1958年,陳毅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是批判了粟裕……不批不行啊!但陳毅還保了他,對粟裕在會上的檢討發言,還鼓掌歡迎表示通過,才結束了事。」

實際上,到了晚年,陳毅還和粟裕做了兒女親家——陳毅兒子陳小魯娶了粟裕女兒粟惠寧。

1972年陳毅去世後,粟裕還對女婿陳小魯說:「當年如果不是你父親把我們帶到井岡山,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在哪兒……」

由此可見,說粟裕與陳毅晚年之間「不睦」,純屬謠言。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