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三問英國 為何有資格講良知?

博客文章

三問英國 為何有資格講良知?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三問英國 為何有資格講良知?

2021年01月21日 20:24 最後更新:20:27

香港律政司本來打算聘請英國御用大律師David Perry,作為黎智英非法集會案的主控官。但英國政客全力發功,英國外相藍韜文說無法理解「有良知」及一流的法律人員,為何會答應委聘來港打黎智英的官司,這樣只會讓人覺得是「唯利是圖」。英國前外相聶偉敬亦表示,大律師雖然有「不能拒絕案件原則」,但基於「良知」,可以視這個原則不適用於海外案件。

英國政客如此干預香港的司法,實在令人側目。英國政客隨意以良知作為標準,扭曲法律原則,其實與戴耀廷以所謂公義作為標準的「違法達義」理論,同出一轍。英國可以以良知作為標準,阻礙御用大狀來香港打官司,若黎智英卻可以聘請英國大狀代表他出庭的話,雙方的法律服務不對等,香港的司法公義何在?若黎智英真的聘請英國大狀,香港的入境處應該同樣可以以良知為原則,拒絕這些英國大狀入境。另外,如果英國人都有這種良知原則,黎智英案若然打到香港終審法院,亦讓人懷疑應否讓終院的英籍非常任法官參與審案。

英國因政治理由介入他國的司法,胡亂地提出良知作為原則,我不禁要問,按英國的古今往績,又憑什麼可以振振有詞地講良知呢?

一、發動鴉片戰爭有良知嗎?先說說遠一點的歷史。在18世紀,英國和中國貿易,出現重大貿易逆差,結果心生一計,於1773年透過其控制的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大量生產鴉片,由於中國不允許鴉片這些毒品入境,英國就偷運入口。鴉片源源不絕地輸入中國,令大量中國人成為癮君子,讓英國賺取了天量白銀,不但平衡了對華貿易逆差,還令到中國的白銀急促流失。1838年鴉片戰爭前夕,英國走私到中國的鴉片高達1400噸。清廷派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東禁食「大煙」,在虎門焚燒鴉片。英國一怒之下,於1840年向中國發動戰爭,最後戰勝清廷,於1842年簽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逼中國割讓了香港島,這就是香港作為殖民地的由來。

英國當年是世界大國,公然為保護毒品貿易而戰,的確開創了人類歷史先河。我自己也是一個間接受害者,我爺爺當年是佛山一條小村的村長,沉迷吸食英國走私輸入中國的鴉片,搞得身體極之虛弱,遺傳到我老爸,他也是瘦骨嶙峋。近年中醫跟我說,我體質較差,容易敏感,也是因為上代人吸食鴉片的遺禍。英國向中國大量輸出毒品,為保護毒品貿易向中國發動戰爭,她有向中國人,道過一聲歉嗎?請問其良知何在?

二、出兵侵略伊拉克有良知嗎?也可以說說近一點的事情。美國2001年9月11受到恐怖襲擊,捉不到主犯拉登,一股怒氣無處發洩,在2003年初決定出兵攻打伊拉克洩憤,順道侵佔伊拉克的石油資源。英國作為美國緊密盟友,盲目跟從美國出兵,以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為由,組成美英聯軍,繞過聯合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推翻了侯賽恩政權,造成60萬伊拉克平民在戰爭中死亡。

美英勝利而回,但一件所謂「大殺傷力武器」也找不到,發動戰爭的理由,原來是子虛烏有。英國面對民間追究的壓力,在2016發表《齊爾考特調查報告》(Chilcot Report),在報告中說:「經過調查之後,發現英國決定出兵的時候,英國情報部門並不確定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英國政府當時未有用盡戰爭以外的和平方法去解決問題,尋找法律依據進攻伊拉克的過程強差人意,沒必要發動戰爭。」

報告雖然避重就輕,但已證明英國政府配合美國,用謊言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這種戰爭罪行行為,有良知嗎?英國有否向受戰爭殘害的伊拉克人民道歉?

當然沒有。

三、玩忽職守、抗疫不力有良知嗎?英國現政府以民粹為主導,在去年新冠疫情爆之初,胡搞其「群體免疫」,令到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英國如今累計確診352萬人,是全球確診第5高的地方;死亡人數9.3萬人,全球排第4。英國人口佔全球人口0.9%,但確診人數就佔了全球確診的3.6%,防疫表現之差,令人側目。英國有6665萬人口,以人口計的死亡率高達0.14%。若香港有同樣疫情,等如每一座大廈都要死一個人,認真恐怖。

英國這個民粹政府,首相約翰遜搞亂自己的頭髮,有意把4天穿同一對襪子的新聞放出街博傳媒眼球,做正經事既無心亦無力,無法好好地保護自己國民的生命,卻有時間去管其他國家的問題,這種政府有良知嗎?

香港過去當了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早已看透了這個老舊帝國唯利是圖的本質。如今英國政客仍然面不紅氣不喘地大講良知,真是令人覺得比汚言穢語更難聽了。

盧永雄

Tags:

David Perry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樓真是被買爆倉嗎?

2024年03月27日 19:35 最後更新:21:53

自從2月28日財政預算案宣布樓市撤銷辣招後,本地樓市回暖,成交增加,內地媒體開始湧現一些「香港樓被買爆倉了」、「香港新樓大幅搶購」的標題。感覺是內地的輿論比香港的真實樓市熱。

毫無疑問,撤辣後香港樓市的確回暖,成交增加。據中原地產的數據,撤辣之後短短4日,香港新樓錄得590宗成交,之前整個2月才只有276宗成交,即是4日成交量就已經是2月總成交的1.1倍。另外近期推出的新盤去貨情況的確有改善,入飛的數字亦比較理想,所以說撤辣後香港樓市活躍起來,並不為過。

有人開始擔心這樣下去,可能樓價又要大升了。甚至開始有人質疑,政府撤辣是否撤得太徹底。

我看這種擔心有點過慮。最近有朋友剛剛沽出她的港島東豪宅,單位七百多呎,全海景單位,最後以1700萬成交。今年年初樓價最低的時候,同一類型的單位成交過1500多萬,兩年前房價最高的時候,同類單位亦曾試過賣2000萬以上。如今1700萬成交價,的確從低位反彈。但朋友說,撤辣後她本來以為會有很多買家問價,結果只有一個買家詢價,是一名內地移居香港人士,雙方議價了一陣子,最後就是這個唯一的買家追價成交。

從最後能夠成交的角度來看,市場氣氛的確變好了。但從出售的過程來看,樓市並無內地媒體說得那麼熾熱。成交數字大幅上升,只因之前的數字太低。過去香港正常巿道時每年會賣出一萬多間新樓,即一個月過千間,所以今年整個2月才只賣出276間,是成交數字少到不正常,而不是撤辣後的數字多得太誇張。

對內地人而言,撤辣之後千多萬的樓,減少26%的稅項開支,可以省下數百萬的稅款,如果一直是想來香港買樓的內地客,就會抓緊機會入市買樓,特別是已經移居香港的人士,更加會覺得機不可失,反正租樓都有支出。另外亦有些內地人想把資金調來香港,借香港撤辣的機會調資來港買樓,亦是另一種需求。

不過有地產發展界商估計,撤辣後釋放出來的購買力,估計可持續3個月至半年,但未必會一直熱落去,主要有幾個因素。

第一,積壓新盤的數量龐大。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香港的樓市逐步回落,發展商不想減價賣樓,成交大幅減縮,2022年一手住宅成交只有10,261宗,創9年低位,去年一手住宅成交亦只有10,681宗,反彈4.3%,但仍處低位,新盤賣不去就變成倉底貨。估計住宅新盤存貨有4萬多至6萬個,數量極之龐大。假設這一波反彈浪潮能夠消耗一兩萬個單位,發展商今年已經可以交到功課,但除非樓巿有很高的熱度,否則一時三刻亦難消化所有存貨,供過於求的狀況未有改善。

第二,利息高企。現在買樓的按揭利息和最低潮比高了3厘有多,買樓的負擔相當重,買1000萬的單位一年等於要多付30萬元的利息,投資要承受重壓,自住亦是租平過供。現在一直說美國下半年會開始減息,會帶動香港利息向下,問題是香港一日未大幅減息,樓巿整體氣氛亦難全面扭轉。未來走向,要視乎利息幾時開始下降和下降的速度有多快。

第三,內地經濟。有人認為香港的樓市主要看本地經濟,樓巿固然受本地的經濟甚至股巿影響,但更大影響是內地經濟。如果內地經濟復甦良好,甚至比較熾熱,內地資金多,很多資金湧來香港,會帶旺本地樓市。但是內地經濟復甦得較慢,所以內地資金來港有限。

總體而言,宏觀環境未完全改善,減辣後樓市這股反彈浪未必可以長期持續,所以毋需太擔心樓價會大幅上升。換一個角度,樓巿能夠穩定下來,不會進一步拉低經濟,政府已算達成撤辣的目的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