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關鍵在「愛國」兩個字

博客文章

關鍵在「愛國」兩個字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關鍵在「愛國」兩個字

2021年04月06日 18:19 最後更新:19:49

香港民主黨未能決定未來會否參與立法會選舉。黨主席羅健熙擔心參與選舉,就要放棄他們的原則;不參與選舉的話,民主派會被邊緣化,將交由會員大會作決定。一個反對派的主要政黨的核心,對是否參選,也猶豫不決,顯示這個政黨,真的缺乏政治領袖。

其實,民主黨參不參選,先要搞清一個理念。若這個理念搞不清,即使參選,也未必能攞到提名票入局;就算入了局,也有可能因為行為過界而再出局。那個理念的核心,就是愛國問題。現時講愛國,會被人標籤為「擦鞋」、「左傾」。其實,過去即是民主派、支聯會,都是將愛國掛在口邊的。在這裏和大家重溫一件舊事。

2013年5月,當時的支聯會負責人李卓人宣佈,以後在「六四」集會上,不再叫「愛國」的口號。此前,支聯會在「六四」集會上,都會大叫「愛國愛民、香港精神」這句口號。這是香港的反對派,特別是泛民主派激進化的里程碑,等如公然宣布不再愛國。

整件事源於2010年政制改革,傳統泛民被激進派泛民大力質疑,說她們在政改談判中和阿爺妥協,放棄了立場。而每年「老例」舉行的「六四」集會,也被激進泛民指為「行禮如儀」,激進泛民還刻意在尖沙咀另起爐灶,搞另類「六四」集會,以分散支聯會的支持。支聯會最後讓步,宣佈放棄「愛國愛港」口號。其實,激進派是有部署而來的,她們一步一步地挾著傳統泛民,走上激進之路。2013年支聯會放棄愛國口號,2014年參與違法「佔中」,2019年不和暴力的攬炒顛覆運動割蓆,走向一脈相承,泛民是一步一步去上不歸路。

關鍵是傳統泛民失去了能把得住舵的政治領袖,泛民元老司徒華在2011年去世,泛民在2013年之後開始歪變。司徒華創立了支聯會,也創立了民主黨。他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堅持:無論民主派怎樣反對政府,都要堅持愛國的理念。而愛國並不等於愛黨,愛國只是愛中國。香港人也是中國人,所以不可以不愛國。

我早年私底下和華叔多次談過愛港愛國的問題。他說民主黨內有兩條路線,他代表其中一條,是「愛國派」;而另一條路線的代表是李柱銘,是「洋化派」,李柱銘經常跑到美國,作這樣或那樣的游說。

很多人以為司徒華因為英語不好,才沒有跑到美國做說客。但華叔話,在這些會談場合,都有翻譯在場幫忙,英語好不好,完全不是問題。只是他不選擇去美國游說,因為這樣做很易被理解為賣國。

司徒華甫過世,這枝民主大旗馬上變質。泛民隨波逐流,人激他們又激,終至不知如何自處的地步。政治領袖,開個中央會議決定不了,要交會員大會決定,甚或再做個民調決定,這是哪門子的領袖?

到今天,即使《港區國安法》早已經實施,民主黨主席羅健熙仍然想堅持他的「原則」,依然說民主黨不會與暴力割蓆。他可能不知道,光是這句話,即使犯不上《港區國安法》,也可能犯上《刑事罪行條例》第9.1f條的煽動意圖罪。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當中的「一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人是中國人,愛國天經地義。從政者更加要宣誓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這個效忠是真效忠,中國如和別國開戰,要拿槍上戰場和別國打仗。

一個政黨選擇參不參政,首先不是要計自己得到多少席位,而是要計自己是否願意為國家、為香港服務、犧牲。如果連愛國的原則也不想支持,我勸這些政黨不要參政了,未來的政制,你混不下去的。

這裏送上第35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名句:「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泛民的朋友們,你們打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貢獻點什麼呢?若無心愛國,也不要期望國家愛你了。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