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共斡旋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蔣介石被迫承諾聯共抗日

歷史長河

中共斡旋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蔣介石被迫承諾聯共抗日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共斡旋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蔣介石被迫承諾聯共抗日

2021年10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1:58

1931年9月18日,日軍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僅用4個月零18天就侵佔了整個東三省。張學良和東北軍執行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沒有抵抗就退入山海關內。1935年,張學良和東北軍被派到西北和楊虎城率領的十七路軍一起「剿共」。

西安事變前,張學良、楊虎城與蔣介石合影。

西安事變前,張學良、楊虎城與蔣介石合影。

根據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確定的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中共中央向張學良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雙方結束敵對狀態。張學良和楊虎城同意紅軍和東北軍、十七路軍一起形成「三位一體」的「統一戰線」。

從1936年10月到12月,張學良數次面見或寫信給蔣介石,反對繼續「進剿」紅軍,遭到蔣介石拒絕,兩人為此多次發生爭辯。12月4日,蔣介石抵達西安,迫令張學良、楊虎城立即將其軍隊全部開赴陝北「剿共」前線,否則就把東北軍、第十七路軍調離陝甘,由中央軍接替「剿共」。連續幾天,張學良、楊虎城反復勸說蔣介石應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容納抗日主張,均遭蔣介石斥責。

為挽救中華民族於危亡,1936年12月12日凌晨5時許,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臨潼華清池發動「兵諫」,扣留了蔣介石等人,並向全國發出了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的通電。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北文化日報》刊登的西安事變。

《西北文化日報》刊登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政府在如何對待事變問題上出現了兩種主張。軍政部長何應欽等主張討伐,調動軍隊准備進攻西安;以宋子文、宋美齡為首的一派主張和平解決,積極謀劃營救蔣介石的辦法。

博古(左)、葉劍英(中)、周恩來(右)。

博古(左)、葉劍英(中)、周恩來(右)。

事變爆發後,張學良當夜電告中共中央,毛澤東和周恩來在接到張學良的電報後,經過認真研究提出,應抓住西安事變的有利時機,將局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轉變為全國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隨即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

應張學良邀請,中共中央派周恩來、博古、葉劍英等親赴西安協助解決一觸即發的內戰危機。

12月17日至23日,周恩來與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努力,經過多次談判,迫使蔣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的承諾。

12月25日,張學良在沒有告知周恩來的情況下,陪同蔣介石乘飛機離開西安,一到南京立即被蔣介石扣留。

張學良與楊虎城。

張學良與楊虎城。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解除了楊虎城的兵權,又強迫改編了東北軍和西北軍。楊虎城被蔣介石囚禁了12年,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張學良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前被帶往台灣軟禁,直到1990年,90歲的張學良才重獲自由,他之後定居美國夏威夷,直到2001年10月14日逝世。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