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疫情出現幾何式爆發,昨日(2月9日)新增1,161宗確診個案,當中約500宗源頭不明,另有約800宗初步確診個案。由於連日來大量地點被納入強制檢測,多個採樣站大排長龍,部分更需輪候數小時。
記者在牛頭角道體育館社區檢測中心實測排隊時間。
記者家居附近有疑似確診者,為安全計自行檢測,親身體驗輪候的混亂。昨日下午5時12分到位於牛頭角道體育館的社區檢測中心輪候,由於屬非預約人士,龍尾由兆景樓轉入安華街,排至體育館背後的垃圾站,期間垃圾車一度無法駛離垃圾站,清潔工與輪候的市民發生爭執。
記者在牛頭角道體育館社區檢測中心實測排隊時間。
記者排隊兩小時後,至晚上7時許,成功進入體育館,抵達二樓的平台花園,由於現場多達數百人,隊伍形成S班「蛇餅」,當中不乏長者及小童,有長者用折疊椅坐下休息,有婦女因排隊安排而感到不滿,需要警員到場疏導情緒,亦有市民擔心上班前後要抽空輪候檢測,影響休息時間。現場怨聲載道。
警員到場維持秩序。
進入體育館之後再等了接近兩小時,最終,記者花了約3小時57分,在晚上9時09分完成檢測。
由街道排到上體育館平台,再到主場,可謂一波三折。
而事實上,體育館主場內只有約10個檢測站,而工作人員由登記資料,確認短訊和完成檢測,過程大概10分鐘,效率已經十分之高。無奈非預約人數急增,令整個檢測中心的人龍一時無法「消化」。
終於能回家休息。
值得留意的是,世界衞生組織對密切接觸者其中一個定義,是指任何人在確診病例發病前兩天到發病後的14天內,與患者在1米範圍內停留超過15分鐘。換言之,在檢測中心輪候的市民亦可能因旁邊的確診者而成為密切接觸者。內地揚州去年曾發生檢測站集體感染的案例,多名幹部因疫情防控不力而被問責。
當日廣陵區灣頭鎮財政結算中心工作人員王強(已因嚴重違法被立案調查並停職)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病例。據通報,揚州廣陵區灣頭鎮聯合村核酸檢測點設置不規範、現場組織混亂,導致在該檢測點與王強密切接觸的多名人員被感染,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不過,本港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曾指,密切接觸者並沒有一個方程式去界定,面對面接觸15分鐘亦並非金科玉律,需要衡量當時情況和風險評估,如果確診者無戴口罩或脫下口罩,風險就最高,因為其飛沫會散播在空。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
就今次第五波疫情,城大生物醫學系團隊以數學模型推算,估計疫情將會在本月底或三月頭達到高峰,而在這波疫情中,約25萬名市民將會感染病毒。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更直言,兩星期後的單日新增病例或會破萬宗,並且警告,假如疫情失控,最嚴重可以是全港逾60%人口感染。
政府早前在疫情清零的狀態下,未有未雨綢繆,如今確診數字幾何級上升,市民在社區檢測輪候時間過長,自然大為不滿。若疫況按專家估算般,再激增至5位數字,從政者要想方設法,將市民情緒疏導,避免影響社會穩定。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區政府財赤達千億,有報道指在創科技及工業局知會本港5個研發中心,資助將在2028年終止,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今天在《巴士的報》論壇上說,這說法不是太準確,香港在創新科技投入的資源只會愈來愈增加,不會減少。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今天在《巴士的報》論壇上說,香港在創新科技投入的資源只會愈來愈增加,不會減少。
今天有報章專欄指,創科局早前知會本港5個研發中心,即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以及汽車科技研發中心, 政府對它們的資助僅止於2028年,3年後5個中心都要自負營虧。報道引述知情人士稱,有研發中心內部人士感到「前路茫茫」。
孫東表示,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創新,特區政府從去年開始已對香港的創科生態的布局做研究,包括就公營研發機構的定位,重點發展的方向、策略均作審視。他說,有些覺得要繼續堅持,如專注於科學的應用,以至最後產品的落地的研究,不僅不會調整,還會繼續加大支持的力度。
他說,有些就要檢視,視乎跟未來整個發展藍圖,大方向契合度有多高。實際上部份已作了調整,例如有兩個中心將進行一些整合,一個是香港生產力局,另外與一個應科院做一些整合。
孫東說,過去這兩年來,特區政府很多新的措施,實際上都是加速未來幾個大方向,包括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微電子,芯片等等,都是香港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而且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發展平台。
孫東說,過去這兩年來,特區政府很多新的措施,實際上都是加速,未來幾個大方向。
他表示,增加的同時,必然會做一些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最關心的是,怎樣保住這批人才。因為現在這些中心,很多人都是香港很難得的人才。而且是除了大學之外,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所以政府一定要把這些人才留住,通過各種各樣的平台。「今天的調整,是為了明天更大踏步的前進,香港的創科資源只會愈來愈增加,不會減少。」孫東說。
孫東又提出未來10年香港創科的願景,他說,首先期望創科產業佔本地經濟規模的比例達到5%,過去一年香港製造業值超過2400億元,按年增加12%,去年製造業增加值300億元,較前一年增加6%,去年經濟如此不景,但製造業產值取得了回歸以來第二好的成績,他期望10年,創科產業規模佔本地生產總值5%。
第二,現時香港在創新科技研發的投入,2022年佔本地生產總值1.07%,孫東認為是太少了,期望到2035年,香港在創科的佔本地生產總值2.5%,如新加坡等國家或地區。
第三,他期望河套區及新田科技園,到時候具有相當規模,在環球佔一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