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創科是北部都會區的未來,更是香港的未來

博客文章

創科是北部都會區的未來,更是香港的未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創科是北部都會區的未來,更是香港的未來

2022年05月18日 13:37 最後更新:13:42

作者:湯東憲,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副研究主任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公佈至今已有半年時間,雖然收穫社會普遍的正面反響,但當中有一個關鍵領域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這種情況令人擔憂。

更多相片

作者:湯東憲,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副研究主任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公佈至今已有半年時間,雖然收穫社會普遍的正面反響,但當中有一個關鍵領域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這種情況令人擔憂。

過去,因為種種原因,新界大片土地沒有被大規模發展,造成香港存在嚴重的南北不平衡、職住不平衡。

2022年第一次專門關於「北部都會區」的立法會質詢環節,「保育政策」竟成為主角。

撇開現有的濕地保護區,政府建議新增或擴展的保育和生態公園就超過1600公頃,包括三寶樹、蠔殼圍、南生圍、流浮山等地。

包括政府、議員以及不同社會人士在內的主流評論,主要關乎「北部都會區」可以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新界大規模城鎮化帶來的就業機會、甚至保育層面,鮮有將焦點集中在最關鍵的創科產業規劃。

創科產業對破除香港深層次經濟矛盾的重要意義,而新界大片的土地資源和區位優勢正是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關鍵抓手。

韓正副總理在兩會期間會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特別提到香港需要在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方面長遠謀劃,切實有效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

過去,因為種種原因,新界大片土地沒有被大規模發展,造成香港存在嚴重的南北不平衡、職住不平衡。

自90年代起,香港出現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服務業增加值和資產性增長的現象,導致產業結構狹窄、經濟缺乏活力、社會向上流動性弱。

這些問題需要更多地走進香港的社會輿論,尤其是融入到特區政府對「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發展之中。

細讀《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聆聽港府官員在立法會會議的政策解說,希望「北部都會區」能成為香港「國際創科中心」核心區的朋友們恐怕會對政府現有的規劃頗為失望。

以1月19日立法會就「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的口頭質詢為例,謝偉詮議員提出的三條質詢問題,分別是保育方案的研究基礎為何、政府會否重新檢視生態價值較低土地的發展潛力、以及政府會如何避免保育政策對發展規劃與速度構成衝突。

謝議員的三條提問用詞雖然都牽涉「保育」這一辭彙,但這些問題實際關心的是,政府在提出「積極保育」的政策原則下,對「北部都會區」(尤其深港邊境一帶土地)的發展有何具體規劃、以及保育對現有(或已規劃)發展有何影響。

2022年第一次專門關於「北部都會區」的立法會質詢環節,「保育政策」竟成為主角。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北部都會區」內有近2000公頃的濕地保育系統,而漁護署將今年內展開有關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的策略可行性研究。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其後補充道,得悉香港住宅情況緊絀,但沿深圳河一帶土地只能作「適當規模」的發展,而對發展專案更會有「相當嚴謹的保育要求」。

港府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發展與保育並存」,但眾所周知香港土地供應稀少、珍貴土地區塊更是少之又少——「並存」要如何實現?

在「並存」的政策原則下,香港要如何以新界北為抓手建設真正意義上「國際創科中心」?

撇開現有的濕地保護區,政府建議新增或擴展的保育和生態公園就超過1600公頃,包括三寶樹、蠔殼圍、南生圍、流浮山等地。

而政府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所謂「大幅度」增加創科用地,則只有落馬洲管制站及附近90公頃土地以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已規劃作企業及科技園的60公頃土地。

加上在流浮山占地5公頃、規模要「媲美數碼港」的新創科地標,在占地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新拿出來做創科的土地只有155公頃,而新拿出來做保育的面積就超過1600公頃。

以「構建香港矽谷」為目標的「新田科技城」,1100公頃土地面積當中有超過一半為保育或綠化帶,真正創科用地的面積(姑且算上目前還是一片空地的河套港深創科園)不足240公頃。

「北部都會區」的核心政策目標到底是要加強保育還是要發展創科?

目前的規劃方向是否能有效作為「破除香港經濟深層次矛盾」的起步點?

在美國矽谷,僅僅是蘋果一家公司的總部已經占地超過70公頃,新田科技城可以容納多少科技企業?

再看看亞洲城市,日本築波科學城總面積近30,000公頃,真正用以「科學園區」的土地占地2,700公頃;韓國大德科學城占地7,000公頃,「教育及科研用地」超過1,000公頃、工業用地超過3,000公頃。

在國內,上海張江科學城9400公頃,深圳南山科技園1150公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去年10月的文章提出,創新科技要佈局在「北部都會區」並成為新經濟增長引擎,並通過深港合作讓創科產業「聚集在與深圳毗鄰的北部地區」,打造創科生態圈、完善創科產業鏈。

按目前政府規劃、官員所展示的決心和願景來看:

目前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似乎希望把一切都包攬納入到規劃之內,諸如精簡土地程式、開拓建屋用地、跨境鐵路、帶動就業、重視生態保育等,偏偏缺少產業政策這個最關鍵的環節。

事實上,港府並不「習慣」於制定產業政策,過去也沒有像新加坡或內地政府一樣引導市場發展的經驗。

一直以來特區政府支持創科發展主要是通過增加科技應用和研發的資助力度,但客觀成效不大:2021年,本地研發總開支仍占GDP 1% 不到,相信現屆政府上臺之時定下2022年研發總開支占GDP 1.5%的目標(比2017年翻一倍)也難以達到。

我們不能否認疫情對本地創科發展帶來一定的衝擊,但發展創科並非近幾年才出現的「全新」事物;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早在1998年已開始推動本地創科發展。

多年來,香港一直未能壯大自己的創科產業,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特區政府的創科政策思維並非奔著「吸引大型企業來港」的目標去做;而如果香港連數家規模較大的科技企業都沒有,那如何算得上有創科產業?

「南金融、北創科」的策略性意義深刻,符合香港內部發展需要、以及國家對香港的重大期望。

然而,在社會尚未探索清楚香港應如何建立起自身的創科產業之前,政府已提出要沿著深圳河一帶成立數個「濕地保育公園」。

如果完全按照當前規劃發展「北部都會區」,政府只能繼續按科學園模式孵化初創企業,科技企業如同大疆一般「出走深圳」的故事只會重複發生。

缺乏大型企業坐鎮、創科產業鏈生態圈也無從談起,香港真正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道路恐怕非常漫長。

倘若港府下定決心要做好香港的創科產業,為科技龍頭企業預留大片企業用地至關重要,而靠近深圳一側的大片新界土地最具地理優勢,這是希望香港發展創科的業界人士和專家的共識。

再者,政府需要提升「創科」作為政策範疇的優先順序別,加強政府在推動創科發展的領導和跨部門統籌能力,更好地向市民解說和強調創科產業對破解香港經濟深層次矛盾的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政府也需要尋覓「懂科技」的人負責創科政策,並為指定類別的人才制定針對性配套政策,例如快速簽證通道、稅務優惠、建造人才公寓等。

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先生在介紹選舉政綱的時候指出,「香港沒有創科就沒有未來」,並提出設立專門負責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統籌部門,為北部都會區訂立時間表和路線圖,同時提出會細化當中的空間規劃、創新產業規劃、交通規劃等,加強與內地的聯繫與互動,盡顯李先生及其團隊對壯大本地創科產業以及北部都會區規劃的重視。

希望新一屆政府能以「創科引領」思維發展北部都會區,以產業政策為核心積極進行謀劃,儘快落實「吸引內地及國際大型企業在港設立研發及高端生產基地」,貫徹李家超先生所說香港創科發展「不會等、不能等」的積極心態。

只要用好國家在科技方面的產業實力和發展速度,在土地政策、人才引入、教育宣傳方面作出相應配合,相信十年以內,香港將能夠自豪地向市民、國家和世界宣佈,我們已實現「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格局,成為真正的國際創科中心!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普京高票連任總統,對俄國的變與不變

2024年03月25日 13:29 最後更新:13:36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俄烏戰場持續的衝突進入第三年,在此背景下,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創紀錄的87.19%的得票率成功連任,克宮強調這是俄羅斯國民團結的體現。

然而,僅不到一週後,恐怖主義的硝煙旋即彌漫到了莫斯科郊外的音樂廳,殘酷地帶走了一百餘位普通市民的性命。

這一事件,使普京高票連任只有短暫的輝煌,戰爭的陰影瞬間籠罩在莫斯科以及整個俄羅斯上空,使得本就波詭雲譎的俄烏戰爭局勢更加複雜。

美國帶領的西方陣營在俄烏衝突後,對俄實行了空前嚴厲的密集制裁,俄羅斯經歷了2022年3月到5月的經濟混亂之後,迅速採取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在當年6月就實現了經濟環比穩定,並在隨後的7月實現了環比增長。

這些措施包括在金融領域防止銀行擠兌,穩定物價,穩定銀行金融系統;在貿易領域快速推動「平行進口」合法化的進程,放寬進口限制和鼓勵進口,擴大對中國、印度等國的能源合作,成功保持了能源行業穩定。

在此基礎上,俄國內經濟結構從依賴「賣油」轉向自主生產,從經濟結構上走出了對能源和對西方資金、市場的依賴。

俄羅斯經濟不但未如西方國家所願走向崩潰,相反2023年俄羅斯實現了3.6%的經濟增長,增速超過了七國集團(G7)中的所有國家。

從俄政府2024年2月公佈的經濟數據看,新增GDP的27%用於投資,4.3%用於出口,68.7%用於最終消費。

俄羅斯的經濟增長第一次不是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增長,而是靠投資增長實現。

這也體現出俄羅斯作為一個擁有豐富資源和廣袤國土的國家,有充足的資源和政策工具穩定自己的經濟,推進經濟主權建設和實現進口替代工業化目標。

有一點很值得注意,或許就是普京在不變中的變化。

普京一直保持領土安全的高度警惕,連任後則進一步強調了國家主權意識。

普京提出,俄羅斯主權分為多個部分:政治、軍事、經濟、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在他認為,如果沒有技術主權,僅靠熱情來實現發展是極其困難的,“從國外購買一切”的失敗邏輯是不可接受的。

他從蘇聯解體後,導致俄國經濟一直不振,從中悟出的最大道理,就是靠賣能源保護不了一個國家的主權。

正是普京認識到這一點,在他推動下俄國將致力於發展國產飛機、國產船舶、國產機械、國產晶片、國產的先進武器、藥品和其他一切,甚至國產的文化和體育。

正是在這種主權意識觀下,該國在戰爭激烈進行中,反而推動了經濟、科技、金融等多方面,發生了空前的結構變化,不但迅速適應戰場的需要,也鞏固了俄國的產業基礎。

在國內經濟迅速改善的基礎上,俄羅斯民眾普遍追求局勢的穩定,而普京的連任能夠為俄國現有經濟和外交戰略提供了穩定性和持續性的保證,也是他獲得高支持率的背後邏輯。

普京總統在當選後的當天淩晨接受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俄中關係經過多年發展非常穩定,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他積極評價了中國發展成就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在臺灣海峽等中方根本關切的議題上積極表態。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據傳媒報道,普京將會選擇北京作為他新任期出訪的第一站,同樣習近平主席也是當選國家主席後,以出訪俄羅斯作為第一站。

可見在兩國元首外交推動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形成了兩國友好的習慣,也為下一階段中俄關係的持續穩固發展釋放正面信號。

中俄關係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基礎上,「不對世界上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也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擾和挑撥,更不受第三方左右」,體現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新的時代內涵。

有些人、有些勢力一談到中俄關係,則從另一角度解讀這一方針,經常以“不針對第三方”來阻止中俄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繼續開展戰略協作,阻止我們聯手採取行動反對美國對中俄的“雙遏制”戰略。

他們甚至公然要求對中俄關係進行“切割”、拉開距離。

這些人的用心,無疑是在配合美國分裂中俄合作的圖謀。

中俄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同時陸路邊境線長,合作區位優勢明顯。

兩國社會各界也要共同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共同推動中俄經濟一體化進程,為世界的發展繁榮創造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