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什麼都告 誰人找數

政事

什麼都告 誰人找數
政事

政事

什麼都告 誰人找數

2016年04月20日 19:55 最後更新:20:23

有男警員休班時去夜店消遺,碰巧是「Ladies' Night」(女士之夜),男士收費較高,女士收費較低。男警事後感到不滿,去平機會求助,說自己受到「感情損害」,平機會協助他提出控訴,結果打贏官司,事件引起社會很大的爭議。

事件主角休班警員去旺角一間樓上夜場,見到男士收入場費300元,女士只收120元。買票入場,但入場之後發現女性很少,因而感到不滿,遂利用平機會的機制索償。由於夜店沒有派代表出庭答辯,在沒有人申辯的情況下,最後法庭判了索償人勝訴。

一家夜店搞推廣,被判歧視,表面上看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事件觸發公眾的議論,質疑平機會是否應該花這麼多時間、公帑做出這樣瑣碎的檢控。很多中小企業亦大聲抱怨,如今生意已經難做,平機會又搞出這樣的官司,以後搞推廣會更加困難。他們問搞「女士之夜」涉嫌歧視男性。那麼,茶餐廳優惠學生八折,又有否歧視非學生的人群呢?海洋公園生日有優惠,生日遊客可以免費入場,又有否歧視不是在該月份生日的群眾呢?由此衍生出大量爭議。

前刑事檢控專員江樂士指出,《性別歧視條例》是維護人權的重要機制,但若無視常識和判斷力、浪費時間去提出如此瑣碎的訴訟,反會引起公眾對條例反感。

事件的關鍵其實是一個常識問題,設立平機會的原意是保障女性、少數族裔、殘疾人士等弱勢人群,不受歧視。夜店有「女士之夜」的安排,純粹是一種促銷手段,希望吸引多些女士入場。涉案夜店失敗的地方其實不是提供優惠,反而是優惠不足,吸引不到足夠多的女士光顧,才惹起不滿。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涉案的行為有沒有構成歧視,應要按常理(common sense)去判斷。在這個「女士之夜」案例,女士得到優惠入場,不會覺得受到歧視;而男性雖然要支付更高的費用入場,他們覺得是否值回票價,其實是看場內女士夠不夠多,也與歧視無關。更關鍵的問題是,這只不過是一些不涉及重大問題的商業推廣,只是瑣碎小事,根本不值得勞師動眾去起訴。

新上任的平機會主席陳章明事後指案件是為男士伸冤,建議夜場同時推出「男士之夜」,拉勻就最好啦。他這樣說,在法律上肯定是錯的。因為如果「女士之夜」是歧視男性的話,搞「男士之夜」,同樣是歧視要付更多錢入場的女性。夜店聽了他的說話,真的同時去搞「男士之夜」和「女士之夜」兩個活動,結果會給平機會告兩次!而不是兩個歧視行為「拉勻」等如沒有歧視,這也是最基本的法律常識。

香港有很多這類維護公平正義的公營機構,它們對香港發展成一個文明社會,相當重要。但很多時候,機構產生之後,慢慢便會官僚化,慢慢忘掉了成立的初衷,只會機械式行事,認為告得多,入得多,機構就有更多政績,更受重視。最後即沒有集中精力去處理重大不平等事件,只是無端浪費公帑去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叫納稅人找數。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要敢於講香港食麵無犯國安法

2024年03月28日 20:30 最後更新:21:02

這裡先講兩個故事。

早前和一個G7大國的領事館官員食飯,其中一位商務參贊最近剛調來香港,他說他的家人問他「香港安不安全,是不是還有人在掟汽油彈示威? 」他感到有點無奈。後來總領事講到這個話題亦說,他的朋友也問他,「現在香港訂立了國安法之後,是否還可以上網? 」G7大國對香港的政治本來並不友善,但這些外交官都笑言,這些比較離譜的想法,恐怕是當地媒體散播的偏見,讓他們的國人根本不知道香港是怎樣的一回事。

美國的情況就更加嚴重,早前一個基金會安排了一班美國的中學生來香港交流,他們過去從來未踏足過香港,來香港十多天玩得很開心,他們一個最突出的感覺,就是「原來香港可以自由上網」,香港的城市生活亦熱鬧多彩,和他們在美國的時候以為香港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美西方國家的人民對香港充滿偏見,固然和他們的政客和傳媒有很大的關係。當地的媒體大量散發反華反香港的言論,例如英國《衛報》3月24日就有評論文章,標題是《謊言、意識形態與鎮壓:中國決定了香港失敗者的命運》,內容列出一大堆對中國的批評,指中國不樂見香港在殖民統治下蓬勃發展….過度鎮壓正加速香港的衰落,外國投資來港枯竭,香港這個城市經濟萎靡不振。《衛報》文章更聲稱,香港23條立法之後,「現在如果麵條與外國有秘密聯繫,食麵條就是一種煽動行為。」

很難想像西方一張大報,竟然可以作出這樣低智的評論,而他們口中香港的23條立法和國安法,對香港進行了無情的鎮壓,其實香港的國安法律和美英相比,仍然差了一大截。

例如外號「第二代美國隊長」的囚犯馬俊文,因為違反《港區國安法》的煽動分裂國家罪被定罪,判囚5年。英國廣播公司就發表題為《香港23條與國安法:新條例下馬浚文遭拒減刑》的誤導性報道。其實是否批准囚犯假釋,從來都是懲教機關的酌情權,而英國自己有關恐怖主義的法律《2020年恐怖主義罪犯(限制提前釋放)法》,亦收緊恐怖主義案件被定罪被告人獲得假釋的門檻,與香港的23條立法性質相似。英國媒體批評香港的法律和處理嚴重罪行罪犯的假釋准則,其實他們自己有完全一樣的法律。

香港有部分的商界人士,經常跌入對方的邏輯之中,認為香港要改善和七大工業國(G7)的關係,對他們的批評就是少回應為妙,否則就會被指為戰狼,其實這樣正正跌入對方的圈套,變成「有佢講冇你講」。

英國的《衛報》可以低智到指「香港吃麵都可以觸犯國安法」,香港當然應該講「英國飲酒都會觸犯國安法」。其實這是真人實事,在2011年英國22歲青年基南,他飲醉酒後在facebook上建立了一個名為「沃靈頓暴動」的頁面,叫人去騷亂,雖然他們最後因為酒醉並無出席,暴動並無發生,當他第2天從宿醉中醒來時,馬上移除了該頁面並作出道歉,聲稱他只是開了一個玩笑,但最後仍判監4年。

在西方世界政客和媒體亂講之下,香港變成了一個黑暗地獄,香港人和特別是香港商界人士,要將香港的真相向外傳播,要多邀請外國朋友到香港實地體驗,就會知道香港除了極少數暴恐分子之外,絕大多數人生活如常,特別在國安法例訂立了之後,免除了像2019年那類暴動的威脅,令到香港的經濟發展更加有一個穩定的基礎,試想2019年香港汽油彈橫飛的時候,有幾多外國人夠膽來香港旅遊或做生意呢?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