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北部都會區要聚焦萬億產業

博客文章

香港北部都會區要聚焦萬億產業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北部都會區要聚焦萬億產業

2022年11月14日 14:04 最後更新:14:1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香港政府近期危機意識明顯增強,大小官員在大小場合都在講,要搶人才、搶企業、搶資本,要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否則會落後於新加坡。

與周邊國家較勁,參照他們的發展模式,這是香港多年來的發展路逕,也取得很大的成功。

但世界尤其是東西方的分裂已無可逆轉,內地的發展模式也在變化,我們如何規劃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藍圖,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考量。

最近看了經濟學家、前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對今後20年局勢的思考》一文,黃提出產業鏈集群戰略佈局的觀點,對香港如何規劃北部都會區很有參考價值,在此向大家分享和討論。

黃奇帆提出,未來要爭奪的主戰場在於一些世界性具有萬億美元級別的,對中國來說就是萬億人民幣級別的消費品的產業鏈集群。

他解釋說,全世界每隔二十到三十年就會產生四到五個代表性的耐用消費品,進入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千家萬戶,成為風靡一時的消費主流。

比如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等;
八九十年代是空調、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
新世紀以來二十年,在中國是手機、筆記型電腦、液晶面板電視機、汽車等。

可以預見,今後二三十年,能夠形成萬億美元級別市場的“五大件”,大體上現在已經出現雛形,
一是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
二是家用機器人,
三是頭戴式AR/VR眼鏡或頭盔,
四是柔性顯示,五是3D打印設備。

黃認為,這些產品的全球市場規模往往都超過萬億美元,在中國就是萬億人民幣,哪個國家、哪個城市能夠把這些產業發展起來形成集群,就會在國際競爭中走在前列。

對如何形成產業集群鏈,黃經過調研與觀察指出,蘋果和富士康之所以選擇鄭州作為生產組裝基地,是因為這裡勞動力資源豐富,物流和相關產業配套好,是經過系統考察精心計算後的決策,絕不是隨意的投資衝動。

為此,未來要從過去招商引資就項目、論項目的點對點招商模式,向產業鏈集群招商轉變,打造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節約高效,規模要麼不幹,一幹就是幾千億、上萬億的戰略新興產業鏈集群。

大家對黃奇帆預測未來新“五大件”是否認同可以討論,比如生物醫藥也將是潛力巨大的產業,但黃提出轉變招商模式和規劃模式,著眼考慮產業鏈的集群發展,按照產業鏈的上下、左右需求來規劃,全力打造規模,搶先佔據國際市場上無可撼動的位置,這是值得決策者重視的。

如何調整決策思路,有幾點建議:

一是要深刻理解中共二十大報告在港澳篇章中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要求。

大家不要認為這是老生常談而忽略了,相反要理解其內在含義。

過往,在提及大灣區建設時,往往較多是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區、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區域協調發展相提並論。

在二十大報告中則將大灣區列在港澳篇章,表明大灣區不是狹義的珠三角灣區,而是粵港澳共謀發展的大灣區。

表層含義是香港的發展從地理上得到拓展,深層含義是香港政府要進一步確立“融合”的思維,要自覺將香港的發展規劃與大灣區的定位結合起來,以整個大灣區甚至南方市場為依託佈局,讓香港走出困局。

二是要先選好產業,再做大佈局。

上屆政府只是提出了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概念,在新界北畫了一個圈,對於在區內如何規劃,不過白紙一張。

如果按照產業鏈集群發展的路子思考,就應該儘快廣東共同討論,按照中央提出“大灣區要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創科中心”定位產業發展,使大灣區在未來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領先地位。

三是從服務于未來產業發展的需要出發爭奪人才。

香港不少人對於人才流失很著急,其實解決這個問題急不來,要謀定而後動。

其一,搶來的人要能用得上,如果所學非所用,空有學術頭銜,並不能解決香港的發展需求,可能會讓社會分配出現失衡。

其二,宜先定產業,再大量吸納人才、補充人才,效率反而會更高。

長期以來,香港高等教育偏重于金融、法律、會計等服務型人才,如果要融入灣區搞產業鏈集群,那麼人才培養就必須服務於新的市場需求。

現在政府放開內地幾所大學可以到香港工作,這只是走了第一步,還應明確專業需求,以鼓勵人才更快到港。

四是要發揮香港的特點和優勢,在產業鏈集群發展中找好自身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搞產業鏈集群發展,不等於說香港需要推再工業化,相反是給予了香港在新產業形成過程中,選擇哪些適合於香港,哪些適合於廣東,在全鏈條研發、生產、配套、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中,發揮香港所長。

客觀而言,要香港以一家之言選擇發展什麼產業是難以做到,建議由中央有關部門牽頭建立工作機制,從國內國外的最新發展作出前瞻性決策,使粵港澳大灣區既能創造出萬億產業,又能讓港澳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普京高票連任總統,對俄國的變與不變

2024年03月25日 13:29 最後更新:13:36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俄烏戰場持續的衝突進入第三年,在此背景下,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創紀錄的87.19%的得票率成功連任,克宮強調這是俄羅斯國民團結的體現。

然而,僅不到一週後,恐怖主義的硝煙旋即彌漫到了莫斯科郊外的音樂廳,殘酷地帶走了一百餘位普通市民的性命。

這一事件,使普京高票連任只有短暫的輝煌,戰爭的陰影瞬間籠罩在莫斯科以及整個俄羅斯上空,使得本就波詭雲譎的俄烏戰爭局勢更加複雜。

美國帶領的西方陣營在俄烏衝突後,對俄實行了空前嚴厲的密集制裁,俄羅斯經歷了2022年3月到5月的經濟混亂之後,迅速採取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在當年6月就實現了經濟環比穩定,並在隨後的7月實現了環比增長。

這些措施包括在金融領域防止銀行擠兌,穩定物價,穩定銀行金融系統;在貿易領域快速推動「平行進口」合法化的進程,放寬進口限制和鼓勵進口,擴大對中國、印度等國的能源合作,成功保持了能源行業穩定。

在此基礎上,俄國內經濟結構從依賴「賣油」轉向自主生產,從經濟結構上走出了對能源和對西方資金、市場的依賴。

俄羅斯經濟不但未如西方國家所願走向崩潰,相反2023年俄羅斯實現了3.6%的經濟增長,增速超過了七國集團(G7)中的所有國家。

從俄政府2024年2月公佈的經濟數據看,新增GDP的27%用於投資,4.3%用於出口,68.7%用於最終消費。

俄羅斯的經濟增長第一次不是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增長,而是靠投資增長實現。

這也體現出俄羅斯作為一個擁有豐富資源和廣袤國土的國家,有充足的資源和政策工具穩定自己的經濟,推進經濟主權建設和實現進口替代工業化目標。

有一點很值得注意,或許就是普京在不變中的變化。

普京一直保持領土安全的高度警惕,連任後則進一步強調了國家主權意識。

普京提出,俄羅斯主權分為多個部分:政治、軍事、經濟、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在他認為,如果沒有技術主權,僅靠熱情來實現發展是極其困難的,“從國外購買一切”的失敗邏輯是不可接受的。

他從蘇聯解體後,導致俄國經濟一直不振,從中悟出的最大道理,就是靠賣能源保護不了一個國家的主權。

正是普京認識到這一點,在他推動下俄國將致力於發展國產飛機、國產船舶、國產機械、國產晶片、國產的先進武器、藥品和其他一切,甚至國產的文化和體育。

正是在這種主權意識觀下,該國在戰爭激烈進行中,反而推動了經濟、科技、金融等多方面,發生了空前的結構變化,不但迅速適應戰場的需要,也鞏固了俄國的產業基礎。

在國內經濟迅速改善的基礎上,俄羅斯民眾普遍追求局勢的穩定,而普京的連任能夠為俄國現有經濟和外交戰略提供了穩定性和持續性的保證,也是他獲得高支持率的背後邏輯。

普京總統在當選後的當天淩晨接受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俄中關係經過多年發展非常穩定,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他積極評價了中國發展成就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在臺灣海峽等中方根本關切的議題上積極表態。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據傳媒報道,普京將會選擇北京作為他新任期出訪的第一站,同樣習近平主席也是當選國家主席後,以出訪俄羅斯作為第一站。

可見在兩國元首外交推動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形成了兩國友好的習慣,也為下一階段中俄關係的持續穩固發展釋放正面信號。

中俄關係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基礎上,「不對世界上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也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擾和挑撥,更不受第三方左右」,體現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新的時代內涵。

有些人、有些勢力一談到中俄關係,則從另一角度解讀這一方針,經常以“不針對第三方”來阻止中俄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繼續開展戰略協作,阻止我們聯手採取行動反對美國對中俄的“雙遏制”戰略。

他們甚至公然要求對中俄關係進行“切割”、拉開距離。

這些人的用心,無疑是在配合美國分裂中俄合作的圖謀。

中俄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同時陸路邊境線長,合作區位優勢明顯。

兩國社會各界也要共同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共同推動中俄經濟一體化進程,為世界的發展繁榮創造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