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26日,美國海軍「明尼蘇達」號核潛艇(SSN-783)抵達美國關島海軍基地。
26日,「明尼蘇達」號核潛艇抵達美國關島海軍基地。美國海軍網站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稱,這標誌著美國海軍當前最現代化的「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首次部署到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要地。美國《星條旗報》則宣稱,關島靠近中國南海,因此一旦中美衝突,關島將成為關鍵樞紐。
「這是美國海軍『印太』地區海軍力量戰略部署計劃的一部分。」
美國海軍宣稱,「明尼蘇達」號抵達關島是美國海軍在該地區的「戰略部署計劃」的一部分,目標是將「美國海軍最有能力的部隊部署在前沿」,「這種態勢為海上和聯合部隊行動提供了靈活性,前沿部署部隊已準備好快速做出反應,遏制侵略並促進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
美軍《星條旗報》稱,「明尼蘇達」號是第10艘「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於2013年服役以來一直以珍珠港為母港。它搭載有140名艇員,並以良好的水下靜音能力著稱,除了可執行反水面、反潛、情報偵察和監視任務外,還可以發射巡航導彈執行對地打擊,或者搭載數十名特戰部隊執行近岸作業與滲透行動。
按照美國海軍近年持續推進的計劃,部署在關島的攻擊核潛艇承擔著快速應對亞太突發事務的重任,它們憑借水下隱蔽行動的優勢,能夠靠近甚至滲透對手附近——美國海軍因此將其作用描述為「矛尖」。關島還是美國海軍僅有的潛艇補給船——「埃默里南蘭德」號和「弗蘭克·凱布爾」號的母港。
但隨著中國海軍的快速現代化,美國海軍部署在關島的攻擊核潛艇開始失去性能優勢。在「明尼蘇達」號抵達關島前,部署在這裡的第15潛艇中隊只有4艘較舊的「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阿什維爾」號(SSN-758)、「傑斐遜城」號(SSN-759)、「安納波利斯」號(SSN-760)和「斯普林菲爾德」號(SSN-761),主要任務是保護印太地區海上通道、刺探其他國家軍事情報、協防盟國以及在必要時對敵人展開偷襲。其中最新的「斯普林菲爾德」號也是在1993年服役,距今已經過去了30年。報道稱,考慮到印太方面遭遇的新挑戰,美國海軍於兩年前宣佈強化關島基地潛艇維護和訓練能力的計劃,試圖對抗「數量上佔優勢的中國海軍艦隊」。
部署在關島的「斯普林菲爾德」號
據介紹,2021年11月之前以關島為母港的美國攻擊核潛艇僅有2艘,但如今第15潛艇中隊建制內有5艘攻擊核潛艇,原先部署在這裡的「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基韋斯特」號在服役35年後已經於2023年返回本土等待退役,「明尼蘇達」號就是接替它繼續強化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水下艦隊。部署在關島的其他4艘「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也已經被列入退役計劃,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它們將陸續同樣被「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替換。
需要強調的是,這是「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首次以關島為部署基地,但並非首次訪問關島,美國先進核潛艇在印太地區的活動早已經常態化。
早先美國海軍「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康涅狄格」號在南海水下航行時撞到海底山脈而出醜的消息世人皆知。今年9月,「弗吉尼亞」級「佛蒙特」號攻擊核潛艇曾公開訪問韓國釜山基地,美國海軍宣稱該潛艇駛入韓國港口是為了「在地區行動途中」補充軍事儲備並讓乘員稍事休息。該潛艇入港期間,韓國海軍作戰司令部還與其開展潛艇乘員交流,「加強聯合防禦準備」。10月上旬,美國「海狼」級攻擊核潛艇首艇「海狼」號抵達日本橫須賀基地。這些都足以證明美國先進核潛艇在中國周邊海域非常活躍——如今更多美國先進核潛艇從夏威夷轉到關島基地後,可將其「矛尖」逼近中國的距離縮短數千公里。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炒作所謂「印太戰略」,並頻繁插手南海等中國內政問題。
對此,中方立場是一貫、明確的。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重申,當前亞太地區總體和平穩定,發展與合作是地區各國的共識和呼聲。中國始終堅定捍衛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同時致力於同有關當事國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分歧。個別域外國家在南海炫耀武力,挑動對抗,不利於南海和平穩定。
外交部發言人還強調,北約將手伸向亞太,與中國周邊國家和美國盟友強化軍事安全聯繫,配合美國實施「印太戰略」,所作所為損害中國利益,破壞亞太地區和平穩定,已經引起地區國家的質疑和反對。
對於美國在中國周邊的各種軍事部署、聯合演習以及「放狠話」,中國也見得多了。
不妨看看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的鏗鏘回應:「中國軍隊歷來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有決心、有能力、有手段打敗一切侵犯之敵,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印度海軍同時服役三艘主戰艦艇,並計劃到2035年擁有175艘軍艦,但面臨核心技術依靠國外、造船廠技術水平不夠和管理混亂等問題。
據《環球時報》17日報道,印度總理莫迪15日當天在孟買馬扎岡造船廠出席了印度海軍3艘艦艇的入列儀式。印度總理莫迪在入列儀式上講話時稱,這是印度首次舉行包含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的「三艦同時服役」儀式,更重要的是三艘艦艇全部都是在印度建造的,因此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這也是印度海軍歷史上首次迎來三艘艦艇同時入列的場面。
等待入列的「蘇拉特」號驅逐艦、「尼爾吉里」號護衛艦和「瓦格希爾」號潛艇。
三艘主戰艦艇的性能如何?
據印度媒體報道,此次入列的艦艇分別是「蘇拉特」號驅逐艦、「尼爾吉里」號護衛艦和「瓦格希爾」號潛艇。
「蘇拉特」號是「維沙卡帕特南」級(P-15B)驅逐艦的四號艦,是印度海軍最先進的主力驅逐艦之一。「維沙卡帕特南」級是「加爾各答」驅逐艦的改進型,主體佈局和武器系統延續了「加爾各答」級,但排水量增加至8000噸,裝備以色列提供的EL/M-2248有源相控陣雷達和48單元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巴拉克-8」防空導彈和「布拉莫斯」反艦導彈。此外,該艦還配備了主炮、近防炮、魚雷和直升機等武器。
軍事專家王雲飛接受內地《澎湃新聞》採訪時介紹說,「加爾各答」和「維沙卡帕特南」級屬於防空型驅逐艦,在印度海軍中主要承擔防空任務,算是印度版「宙斯盾」戰艦,是印度航母戰鬥群的核心戰艦之一。
「但該艦和世界一流防空驅逐艦存在差距,一是雷達探測距離比中美防空驅逐艦近;二是配備的防空導彈射程只有80千米,飛行速度只有2馬赫,無法攔截一些高速目標,性能低於同級別主流遠程艦空導彈。」王雲飛表示。
按照印度海軍的建造計劃,「維沙卡帕特南」級建造數量是四艘,前三艘已經服役。據《參考消息》去年1月援引印度媒體日前報道,印度海軍派出五艘防空導彈驅逐艦、一艘補給艦、一架P-8I反潛巡邏機以及一架「海上衛士」無人機,執行所謂的阿拉伯海護航行動。印度當時在役的五艘防空驅逐艦傾巢出動,引發了外界的關注。
「尼爾吉里」號是印度海軍裝備的最新型隱身護衛艦「尼爾吉里」級旗艦,裝備有更先進的雷達和武器系統。據印度媒體報道,相較於「希瓦利克」級護衛艦,「尼爾吉里」號護衛艦實現了重大技術飛躍,具備先進的隱身能力。印度計劃建造7艘該型護衛艦,預計全部將於2027年投入使用。
「尼爾吉里」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接近6700噸,同樣配備了EL/M-2248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巴拉克-8」防空導彈和「布拉莫斯」反艦導彈,但反艦導彈發射單元數量從「維沙卡帕特南」級的16個減少到8個。
印度引進法國技術建造的「虎鯊」級新型常規潛艇。
「瓦格希爾」號則是印度「虎鯊」級柴電攻擊潛艇的6號艇,該型潛艇由法國海軍「鮋魚」級潛艇改進而來,由法印兩國聯合研制。
「鮋魚」級是法國面向國際軍火市場推出的一款常規動力潛艇,根據不同客戶群體主要有三種型號:標準型、AIP型和緊湊型。標準型「鮋魚」級潛艇水下排水量1668噸,艇員編制31人,水下最大航速20節/時,艇艏設置了6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重型魚雷和「飛魚」反艦導彈,彈藥基數18枚。
「『鮋魚』級潛艇如果放在21世紀初期,性能還是可圈可點的,但是放在AIP潛艇遍地開花的21世紀20年代就有點落後於主流了,」軍事專家韓東向《澎湃新聞》表示,「AIP系統可大幅提升常規潛艇水下續航時間,顯著增強潛艇的戰力。」
印度海軍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去年12月,印度國防部宣佈授出為「虎鯊」級潛艇集成AIP系統的合同,以增強該潛艇的水下續航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上個月也迎來一艘達到現代化水平的護衛艦。俄羅斯為印度建造的「盾牌」號隱身護衛艦在去年12月交付印度海軍。目前,該艦正從俄羅斯加里寧格勒駛往印度,預計2月中旬抵達。「盾牌」號將搭載印度和俄羅斯聯合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以及垂直發射的「施基利」防空導彈,該艦將入列印度海軍西部艦隊。
建立強大海軍的雄心和無奈現實
對於三艘主戰艦艇同時入列,印度高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印度快報》報道稱,印度總理莫迪在入列儀式上講話時稱,3艘艦艇同時入列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表示,這不僅是印度海軍力量的證明,也是「印度在印度洋上力量日漸增長的證明」。印度《商業標準報》評論稱,印度正努力成為「國防工業和海上安全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上述三艘艦艇是印度海軍的主戰艦艇,同時入列這一特殊安排一方面是為了向國內外展示印度造船工業的進步,說明印度現在的造艦能力確實上了一個台階了,也是為了凸顯莫迪的『印度製造』在國防領域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展示印度海軍的實力提升以及對印度洋控制能力的增強。」王雲飛分析認為。
新德里計劃到2035年建立一支擁有175艘艦艇的強大海軍力量,並越來越強調使用印度國產部件。根據參考消息網2023年9月援引《印度時報》的報道,印度計劃到2035年擁有175艘軍艦。印度海軍目前已訂購68艘軍艦和艦艇,已擁有132艘軍艦的印度海軍還獲得初步批准,未來幾年在本土建造另外8艘下一代輕型護衛艦、9艘潛艇、5艘勘測船和2艘多用途艦艇。
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里除了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還包括建造第二艘國產航母、兩棲船塢登陸艦以及核潛艇。
去年5月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印度將很快開建第三艘航母,這也是印度第二艘國產航母。
第二艘國產航母與現役的「維克蘭特」號航母相同大小。「維克蘭特」號在2009年2月開工,2022年9月正式服役,航母滿載排水量約4.3萬噸,最高航速28節,能夠搭載約30架各型艦載機,包括米格-29K戰鬥機、卡-31空中預警直升機、MH-60R多用途直升機。印度海軍已經選定法國的「陣風-M」艦載機替代米格-29K。
王雲飛指出,印度第二艘國產航母選擇「維克蘭特」號航母同型艦這既是務實也是無奈的選擇。在繼承以往技術和經驗的同時,可以降低技術風險,並且可以更好地控制建造成本。
辛格還表示:「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擁有三艘航母,我們未來會建造第五艘、第六艘,建造更多的航母」。分析認為,印度對在西太平洋、印度洋保持更強的軍事存在有更強烈的意願,這也促使印度追求更多的航母。但航母核心技術依賴國外,成本高昂,後續航母計劃也面臨挑戰。
在核潛艇方面,過去的一年,印度在核潛艇方面也取得多個突破,海基核威懾力獲得了增強。2024年8月29日,印度宣佈其第二艘國產「殲敵者」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阿里加特」號(INS Arighat)正式服役。三個月後,印度核潛艇首次進行了K-4新型潛射彈道導彈的試射,該導彈射程超過3500公里,比之前裝備的K-15導彈(射程750公里左右)大幅提升。
印度還計劃建造攻擊型核潛艇,去年10月,據環球網報道,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了一項計劃,將建造兩艘攻擊型核潛艇,購買31架美國製造的長航時無人機,預計耗資約53.5億美元。印度計劃建造6艘國產攻擊型核潛艇,用於護航彈道導彈核潛艇和航母戰鬥群。
印度雖然提出雄心勃勃的海軍擴軍計劃,但也面臨核心技術依靠國外、造船廠技術水平不夠和管理混亂等問題。
側翻的「布拉馬普特拉」號護衛艦,火災加上艙室進水,損失不會輕。
《印度時報》此前報道指出,由於印度造船廠建造速度緩慢、老舊艦船逐步退役以及預算限制,到2030年印度海軍將僅達到約155至160艘軍艦的規模水平。
去年7月,印度海軍「布拉馬普特拉」號護衛艦在孟買海軍造船廠接受改裝期間發生重大火災,船體側翻進水。2016年12月,同型艦「貝特瓦」號也在孟買海軍造船廠側翻,造成2人死亡。2018年位於加爾各答的加登·里奇造船廠因龍門吊突然垮塌,砸壞了正在建造的P-17A型隱身護衛艦。
莫迪稱此次下水的艦艇是印度防務「自力更生」的重要成果,不過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之一,也是法國國防工業的「大客戶」。據法新社15日報道,印度政府安全委員會預計將批准花費72億美元從法國購買26架「陣風」M艦載戰鬥機,相關談判或將在2月10日莫迪出訪法國時進行。
據報道,在莫迪出訪法國期間,印度國防部預計簽署另外三艘鮋魚級潛艦的採購合約,並同樣由印度承造。然而,印度海軍表示,這三艘新潛艇的首艘預計最快要到2031年才能服役。
「印度此次服役的三艘艦艇雖然是印度建造,但動力系統、相控陣雷達、防空導彈等核心設備都引進國外,『印度製造』的並不多。」韓東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