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將在月中屆滿的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未來舊區更新工作不能夠再單靠市建局推動和只靠重建,而是要做好樓宇復修工作延長舊樓壽命,並將樓宇維修的責任清楚放回業主身上。
兼善里/福華街項目。市建局圖片
韋志成表示,2011年《市區重建策略》中寫得好清楚,舊區更新不是只靠市建局,而是需要所有持份者,包括政策局、政府相關部門、專業團體及業主等一同合作做,但他覺得目前似乎只有市建局擔任球員角色,其他持份者都是球證。
他強調不是要將責任推給任何人,而是大家要明白,不可能由一個機構處理全港4萬多棟舊樓,因為根本無這麼大財政資源。他又反問,當一個人有能力購買第一層樓,當這層樓變舊,是否就可以動用社會資源,幫他更換一層新樓,他認為這並不符合邏輯。
市建局。
提到「同區7年樓齡補償」的問題,韋志成表示,他上任不久已發現,若樓市下調,市建局將面對「高買低賣」問題,對財政構成壓力,政府亦曾表示要檢討,他認為現時樓市下調,正是適當時機。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發展局圖片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星期六(6月14日)正式卸任,臨別依依,心繫復修的他特別撰文回顧九年任期內推動樓宇復修的成果。
韋志成網誌圖片
韋志成發表任內最後一篇網誌,提到計劃今年內啟動「樓宇復修新策略2.0」研究,探討是否透過立法或修訂涉及樓宇保養的相關法規,要求業主為樓宇制訂周期保養維修計劃,以及為維修基金制定預算和供款的法定安排等。
韋志成表示,市建局2016年至今,已推出超過30項措施推動樓宇復修,當中15項更屬首創、率先試行的新猷,但一切只屬「推廣」和「鼓勵」性質的行政手段,對達致根本性改變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因此去年構思「樓宇復修新策略2.0」研究,檢視市建局過去多年措施的成效,亦從法規要求及善用創新科技等方面展開研究。
韋志成認為,研究可以回應行政會議早前批准將兩幅分別位於紅磡庇利街和將軍澳第137區的用地撥予市建局,並要求市建局須在加強推動樓宇復修以延長舊樓可使用年期,降低重建迫切性方面作研究及提出具體建議。
韋志成網誌圖片
韋志成又說,於2017年展開全港首個「樓宇復修新策略」研究,就推動樓宇復修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其中「預防性維修資助計劃」實施至今大約 1年,由最初只接獲數宗申請,到今年5月已有13宗,涉及超過7600多個的住宅單位,樓齡最高超過60年,可見市建局在推動業主為樓宇維修保養建立財政儲備的做法漸受重視。他又說市建局多年來透過多項措施和計劃,加深業主對樓宇維修的知識、為法團和業主提供支援,至今已有超過8200幢樓宇完成或正在進行樓宇維修,受惠的住宅單位數目超過74萬戶,市建局亦協助政府執行5項樓宇復修資助計劃,各項計劃至今共接獲逾2萬7千宗有效申請,已批出的資助款項超過15億元。
他指出,市建局以「煥然懿居第三座」首置項目作為研究延長樓宇使用年期方案的試點,期間應用各項加強樓宇結構的措施,只涉及約200萬元額外開支,佔項目的總建築成本不足1%,但足以發揮延長樓宇可使用期的成效,如果一直維持適切保養,項目壽命可以由50年提升至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