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陶然筆記: 中美將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定 「守住平常心 萬事 在人為」

博客文章

陶然筆記: 中美將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定 「守住平常心 萬事 在人為」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陶然筆記: 中美將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定 「守住平常心 萬事 在人為」

2020年01月13日 12:00 最後更新:12:55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於今天起(1月13日至15日)率團訪問華盛頓,與美方簽署第一階段中美經貿協議。

中國如何看待這份協議。在中美貿易談判很吃緊的時候,幾個中國的自媒體不斷有料爆,透露了中方的立場,在那些動蕩日子倍受關注,如「玉淵譚天」、「陶然筆記」等。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副台長孫玉勝證實,「玉淵譚天」就是總台所打造的自媒體品牌。而外界估計「陶然筆記」「陶然筆記」是內地《經濟日報》屬下的產物,「陶然筆記」在簡介中自述是「陶然亭邊,寫點筆記」,而《經濟日報》的辦公樓就是在陶然亭附近百米之外。

「陶然筆記」兩個月無寫中美貿易談判,在中美簽署首階段協議前夕,他又來個總結,對中美貿易關係不算唱好,只強調要「平常心」。陶然筆記全文如下:

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持續近兩年的中美經貿摩擦,即將迎來首個階段性結果。無論對中方還是美方而言,加征關稅有望實現由升到降的轉變,這從美方挑起中美貿易戰至今還是第一次。

兩個多月沒寫東西,再落筆已是新景象。
北京時間2020年1月9日,商務部對外發佈消息——
“應美方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將於本月13日至15日率團訪問華盛頓,與美方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雙方團隊正在就協定簽署的具體安排密切溝通。”
當天美國媒體也報導了有關內容——
“據《華爾街日報》9日報導,(簽約)儀式將於下週三(15日)上午11時在白宮舉行。包括美國主要貿易團體代表在內的約200人將出席簽署儀式。”
關於協定內容,商務部在去年12月19日就曾有過表態——
“待協定正式簽署後,協定內容將對外公佈。”
所以,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持續近兩年的中美經貿摩擦,即將迎來首個階段性結果。
無論對中方還是美方而言,加征關稅有望實現由升到降的轉變,這從美方挑起中美貿易戰至今還是第一次。
不過,關注中美經貿問題兩年多,眼看著第一階段經貿協定即將簽署,想著該寫點東西,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這種感覺,從一個月前中美宣佈就第一階段協定文本達成一致時起,就特別強烈。
為什麼?
因為在陶然筆記看來,很難用一兩句話準確界定和描述目前局面。
思來想去,還是談幾條這兩年的個人體會。
首先,面對極端複雜的局面,當始終守住平常心。
從2018年3月23日美方挑起中美貿易戰,到2019年12月13日雙方宣佈即將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再到如今即將簽署協定,中方始終守著一顆平常心,以冷靜理性的態度處理極端複雜局面,最初堅持的立場到現在沒有變化——
“不想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
“打貿易戰沒有贏家”
“希望雙方加深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妥善解決問題。”
“達成經貿協議有利於中美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是中方應對貿易戰的初心,也是中方堅守的平常心。
守住平常心,需要理性地去衡量各種利弊。
應對處理外部的極限施壓,是非常考驗人的事情——敢於反擊的勇氣和能力,善於博弈智慧和定力,哪個都少不了!
近兩年的歷程表明,在堅守核心利益的同時,把求同存異這條中美關係發展的寶貴經驗用好用活,才能真正有效地管控分歧,解決問題。
不僅如此,中方堅守的理念,未嘗沒有對美方產生影響。據外媒報導,在第一階段經貿協定簽署的同時,一度因貿易摩擦暫緩的中美對話交流也有望重啟。
據《華爾街日報》11日報導,美中雙方已同意啟動一項新的半年度對話機制已推動經濟改革和解決爭端。雙方將於15日公佈這項新的對話機制。
守住平常心,需要冷靜地判斷形勢。
一定要看到,貿易戰並沒有結束——美方對華加征關稅尚未完全取消,中方反制措施也依然在實施。
美方一些人始終沒有放棄極限施壓的手段。從挑起貿易戰到現在一開始就存在,美方幾度議題設置的轉換,屢屢給磋商增加難度。
未來的不確定性還很多。
相對於漫長的中美經貿磋商而言,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簽署不過是比賽的第一個回合,解決問題的一步而已。
守住平常心,更需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進入2020年,從公開報導來看,中方經貿磋商牽頭人的工作重點,不僅是中美經貿磋商。
從召開國務院金融委第十四次會議,到檢查2020年春運工作,再到會見國際科技合作獎獲獎外國專家。
很忙,但看上去忙中不亂,依然有條不紊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實際上在近兩年的中美經貿磋商中,做好自己的事情一直是十分重要的話題。
只有頭腦清醒,目標明確,心中有底,淡定自如,才會把既有方針毫不動搖的堅持下去。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需要合理分配到不同事務上, 辨得清輕重緩急。
一個國家也同樣如此,面對外部壓力,是側重以對抗來應對,還是側重於以發展來應對,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後果。
也還是那句話,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其次,要不斷加強而非減少與世界的聯繫。
面對較大外部壓力時,是加強還是減少與世界的聯繫,體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
在中美貿易戰發生後,要不要進一步擴大開放,該如何進一步擴大開放,是個熱門問題,直到今天還有爭論。
一提到進一步擴大開放,有人就會覺得是在外部壓力下做出的。
這個問題,以前討論過。
且不說,進一步擴大開放,在六七年前就曾有過頂層設計。
更需要聚焦的是,在發展中我們遇到的最難的問題,不是怎麼對付外面,而是如何面對自己。
堅持擴大開放,國內勢必有人說,你看,妥協了,讓步了。國外呢,肯定也會拿這個來當作勝利的藉口。
要是猶豫了,怕別人說三道四,步子緩下來甚至停下來,那麼好吧,這也正好落口實,你封閉,你用政策保護國內市場。
裡外不是人。
這種局面,恰如大家熟悉的關於抬驢的笑話。
父子倆,一頭驢,坐也好,牽也好,抬也好,橫豎都有人不滿意,要指指點點。
其實對一件事好壞的判斷,是有理性考量的。
腦子清醒的人,遇到複雜的局面,往往會認真地去面對自己,想清楚自己的堅持在哪裡,最大利益在哪裡。
政策取捨衡量,是在“利益”二字上做文章。
在當前局面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高品質發展,堅持自己的發展節奏不被干擾或者少被干擾,就是最大利益。
在這個最大利益之下,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
因此,還是應該堅持既定的方針節奏,不斷加強而非減少與世界的聯繫。
此外,對於不確定的未來,不妨篤定萬事在人為的信念。
有人對中美未來處理分歧的前景抱有不小的憂慮。
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中美關係走到今天,面臨的形勢前所未有。
雙方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密切的聯繫,但也存在不少分歧。
特別是在發展問題上,中美的看法就存在明顯距離——我們認為可以實現彼此的共贏,他們覺得可能觸碰他們的“存量”。
中美貿易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和演進的。
竊以為,解決分歧,中美之間需要對彼此實力和意圖有更深刻的認識,需要根據新形勢形成更優化的相處方式。
但現在的問題是,不僅中國從未遇見過這種情況,美國在200多年的發展中也從未遇見過這種情況。
這是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
因此,中美間如何尋找新的相處方式,甚至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尚無定論。
唯一確定的,則是明天的結果因今天的信念和行動產生。
萬事在人為。
去年11月21日,96歲的基辛格博士在北京的一場論壇上說,
“希望美中貿易談判能取得成功,因為這是美中之間一場更大規模對話的開端,希望雙方以後能夠開展更多更深層次的對話。”
用溝通對話解決問題,是成本最小的一種方式,也不乏成功經驗。
很多年前,《上海公報》作為中美關係正常化的轉捩點和標誌,正是歷史發展和實踐的結果。
在那之前,中美之間吵過架,較過勁,一度激烈對抗過,在除了合作之外的所有相處方式都嘗試過之後,中美最終選擇了求同存異這條道路。
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絕不是一句空話。
有分歧但不回避分歧,公開表達。有矛盾但不忽視共同利益,求同存異。
中美經貿問題如果能妥善解決,將給中美其他領域的分歧管控開個好頭,
這無論是對中美兩國還是對世界而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希望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簽署,能開個好頭。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所為何事?

2024年04月18日 11:52 最後更新:12:13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此如何看?

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庚欣解讀了日本的意圖。

庚欣話,這次庚欣,再次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並強調了「構建穩定、建設性的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這表明日本岸田政府在內外交困之中,依然希望在與美國強化關係的同時,和中國也保持「鬥而不破」的關係定位,強調保持建設性的穩定關係對兩國非常重要,雙方需要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當然,這也是在重申去年11月,兩國領導人對中日「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共識性再定位。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庚欣指出,日本這次談及的「戰略互惠關係」,是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之時,雙方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所提出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確立,其實就類似於今天中美關係要扣好的「第一粒鈕釦」的意義,這是中日關係一次重大的進展。

其實,百年來的中日關係一直都存在誰來主導、走向何方的問題。當然這中間有美國的因素,因為日美在二戰後至今的制度安排上,是美國在直接影響甚至在重大問題上主導著日本的一些外交決策。但是,在中日互動中,中方是主導的一方,而在建交之後開啟的中日關係發展的熱潮中,中方倡導的以「友好外交、人民外交、和平外交」為主要特徵的中日關係發展,應該說一直是順暢的。

但是,近年來,由於日本面對著「百年變局」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首先是中日關係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中國從以前遠遠落後於日本的經濟發展,到2010年經濟總量開始超越日本,到之後的十幾年間,中國的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以上。而日本則明顯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和壓力。而且伴隨中日經濟和綜合實力的這種明顯的變化,同時呈現出中日關係似乎在向著負面的方向發展。在中日經貿額不斷增長的同時,中日之間的政治信任和民間感情卻似乎在不斷的下降,這種微妙、複雜的中日關係取態,對中日都是壓力很大的,對日本尤其如此。

同時,中日兩國在戰後一直就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比如「東亞爭雄」的問題、「歷史認識」的問題、台灣問題、兩國的領海劃界問題等等。近年來,中日都在走向大國化的進程中,又不斷地發生摩擦和碰撞。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日方近年少提甚至不提「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原因。

那麼日本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日方還有政策調整嗎?

庚欣認為,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所謂島嶼國家,就必須要成為「陸海聯動」的橋樑。但是,從戰後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日本和周邊各國的關係發展並不融洽。另外,日本畢竟是個經濟大國,它的經貿關係主要是靠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互動,而不是依靠美國。現在日本和中國每年經貿額達到3600多億美元,而和美國的經貿額只有中日經貿額的一半左右。地緣關係上大家又是「搬不走的鄰居」,這些都使得日本處處進退兩難。

其實,日本無論是自身的穩定、還是經濟繁榮以及大國化進程,都處處離不開中國。這就是為什麼近兩年來,岸田似乎和拜登走得很近,爭相送「投名狀」,但實際上他也在很積極地推動日本加入RCEP,加強和中國及亞洲的這種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以穩定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就在最近兩天,他跑到美國去和拜登「秀恩愛」的同時,又和中韓兩國爭取要在五月份舉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推動中日韓的合作。這些看似矛盾的表現,正是日本今天面對兩難困境和自身國家發展「焦慮」的一個真實寫照,美國的焦慮是「霸權的焦慮」,日本的焦慮可是「生死的煩惱」,所以就更顯得進退失據、捉襟見肘。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他認為,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尤其要冷靜、準確地把握美日各自的矛盾,特別要重視日本的動向,調動中日關係中的積極因素,注意克服消極因素,中日關係也要扣好第一粒鈕釦,重建「戰略互惠關係」就是今天中日關係的第一粒鈕釦,進而也同樣用「和為貴、穩為重、信為本」的方針來建立中日相處之道,牢牢掌握住中日關係的主導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