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二問「北創科」

博客文章

二問「北創科」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二問「北創科」

2021年08月23日 12:22 最後更新:12:29

香港新格局、新機遇系列之八

「南金融、北創科」成為城中熱話。

更多相片

香港新格局、新機遇系列之八

1. 做香港本地的「小魚塘」?還是立足國家、面向國際的「大海洋」?

2.「包租公」?還是引領未來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在今年度,才剛剛完成了第一期首幅土地的平整工程,到「國家十四五」收功之時,第一期僅有3座建築完成。

「北創科」如何進行頂層設計?要先回答兩大靈魂拷問。

 

 

1. 做香港本地的「小魚塘」?還是立足國家、面向國際的「大海洋」?

香港一舉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很大程度上是吸引大量「過江龍」。

觀察全球資本市場,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股票市值與GDP之比,在1倍至2倍這個區間起起伏伏。

以2020年為例,美國股票市值45萬億美元,GDP 20.9萬億美元,比值2.2。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股票市值和GDP比值2.2;韓國比值1.3;台灣地區比值2.2。

而香港股市市值和GDP比值,接近20倍,遠遠超過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出現如此大的差異,誠因香港有國家賦予的「兩制」地位,內地巨大的經濟體量,不同企業集資及財富管理的需求,造就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同樣道理,「北創科」要打造成為「國際創科中心」,要思考一點,究竟目光鎖定在1,100平方公里土地之內的「科技本地薑」,還是要製造有利條件,吸引更多的「創科過江龍」?

若是前者,則只能做香港本地的「小魚塘」,吸引本來在科學園、數碼港等園區的創科企業,搬遷到河套創科園,其實質是「存量轉移」。

如果定位是聚集資源、形成創科生態系統(create eco system),吸引更多的「創科過江龍」,將可起四兩撥千斤之效,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達致「增量提升」。

國家之需+香港之需

當前國際競爭激烈,科技領域成為主戰場。美國全力遏止中國發展,在高科技交流方面處處設限,多家中國科技企業先後被限制,進入黑名單。

今年6月美國更通過《創新與競爭法案》,傾全國之力來抗衡中國。

隨着中美貿易摩擦、貿易保護主義,發達國家在技術轉移領域都加緊了審查力度,更加重視商業行為與國家安全的關聯程度,收緊政策、嚴格監管、設置貿易壁壘將成為常態。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有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需要。

在這一情景之下,香港的獨特優勢更有發揮空間,譬如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公平競爭規則、智識財產權保護、中西薈萃的文化底蘊和生活環境,可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回流、吸引國際創科要素聚集。

誠然,香港的基礎研發實力,在全球學術領域享負盛名。但將基礎研究轉化為落地的應用,則是一大短板。

多年來,以香港走出的科技企業,包括商湯科技、大疆創新、雲洲智慧,都是循著「香港創新力+內地製造力」的兩地協作。

但香港在基礎科研的投入大,時間長,若一直無法享受商業化階段的回報,長遠而言這種單純「輸出」的模式會否難以為繼。這需要兩地在科技合作模式做全方位考慮。

若立足於國家之需和香港之需,未來可否「引入」大、中、小型、掌握關鍵技術的科技企業在新界北設立研發中心?

增加企業對創新技術的需求,帶動香港的技術轉移和商品化,為本地創科發展注入一劑動力。

2.「包租公」?還是引領未來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當前,「北創科」之中河套創科園的發展思路,沿用了香港科學園「分期建設、再招租」的發展思路,分兩期建設,每期分3個批次進行,其中,第一期計畫建設31座樓宇,第二期計畫建設36座樓宇。

 

在今年度,才剛剛完成了第一期首幅土地的平整工程,到「國家十四五」收功之時,第一期僅有3座建築完成。

按此建設進度,不僅遠落後於科技發展形勢,更錯失了「十四五」科技自立自強的大戰略。

河套創科園仍在建設當中,是「一張白紙」,可塑性強,有很大發展空間。

參考全球科技創新地區的優秀案例,交由進駐的科技企業研發總部,自行設計建築風格和空間佈局,承載更多開放性的創新元素,並加快工程進度。

藉助這些科研機構和公司作為長遠創科產業發展的基礎,吸引全球創科資源集聚,特別是,此外,整齊劃一的建築,真的吻合到科技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嗎?

放眼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都以開放性、交互性的空間設計,打破對傳統辦公大樓的想像,科技人員創造開放性的創新創意空間,激發創意靈感。

 

如蘋果公司的飛船總部Apple Park、亞馬遜的玻璃球生物圈總部Amazon Spheres、大疆總部、騰訊的企鵝島、華為小鎮。

這不僅僅是審美上的追求,更有實用性上的考量。

舉個例子,大疆總部「空中之城」,是懸浮玻璃形式的雙塔結構,箱體頂部的 V 型桁架,構成了無人機測試使用空間,供科技測試團隊使用。

香港的「北創科」中心,目前仍是「一張白紙」,可塑性強,有很大發展空間。

建議也可參考全球科技創新地區的優秀案例,交由進駐的科技企業研發總部,自行設計建築風格和空間佈局,承載更多開放性的創新元素,並加快工程進度。

解決了上述兩個靈魂拷問,「北創科」才可以真正地進入發展快車道。

作者:

黃曉琳,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普京高票連任總統,對俄國的變與不變

2024年03月25日 13:29 最後更新:13:36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俄烏戰場持續的衝突進入第三年,在此背景下,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創紀錄的87.19%的得票率成功連任,克宮強調這是俄羅斯國民團結的體現。

然而,僅不到一週後,恐怖主義的硝煙旋即彌漫到了莫斯科郊外的音樂廳,殘酷地帶走了一百餘位普通市民的性命。

這一事件,使普京高票連任只有短暫的輝煌,戰爭的陰影瞬間籠罩在莫斯科以及整個俄羅斯上空,使得本就波詭雲譎的俄烏戰爭局勢更加複雜。

美國帶領的西方陣營在俄烏衝突後,對俄實行了空前嚴厲的密集制裁,俄羅斯經歷了2022年3月到5月的經濟混亂之後,迅速採取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在當年6月就實現了經濟環比穩定,並在隨後的7月實現了環比增長。

這些措施包括在金融領域防止銀行擠兌,穩定物價,穩定銀行金融系統;在貿易領域快速推動「平行進口」合法化的進程,放寬進口限制和鼓勵進口,擴大對中國、印度等國的能源合作,成功保持了能源行業穩定。

在此基礎上,俄國內經濟結構從依賴「賣油」轉向自主生產,從經濟結構上走出了對能源和對西方資金、市場的依賴。

俄羅斯經濟不但未如西方國家所願走向崩潰,相反2023年俄羅斯實現了3.6%的經濟增長,增速超過了七國集團(G7)中的所有國家。

從俄政府2024年2月公佈的經濟數據看,新增GDP的27%用於投資,4.3%用於出口,68.7%用於最終消費。

俄羅斯的經濟增長第一次不是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增長,而是靠投資增長實現。

這也體現出俄羅斯作為一個擁有豐富資源和廣袤國土的國家,有充足的資源和政策工具穩定自己的經濟,推進經濟主權建設和實現進口替代工業化目標。

有一點很值得注意,或許就是普京在不變中的變化。

普京一直保持領土安全的高度警惕,連任後則進一步強調了國家主權意識。

普京提出,俄羅斯主權分為多個部分:政治、軍事、經濟、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在他認為,如果沒有技術主權,僅靠熱情來實現發展是極其困難的,“從國外購買一切”的失敗邏輯是不可接受的。

他從蘇聯解體後,導致俄國經濟一直不振,從中悟出的最大道理,就是靠賣能源保護不了一個國家的主權。

正是普京認識到這一點,在他推動下俄國將致力於發展國產飛機、國產船舶、國產機械、國產晶片、國產的先進武器、藥品和其他一切,甚至國產的文化和體育。

正是在這種主權意識觀下,該國在戰爭激烈進行中,反而推動了經濟、科技、金融等多方面,發生了空前的結構變化,不但迅速適應戰場的需要,也鞏固了俄國的產業基礎。

在國內經濟迅速改善的基礎上,俄羅斯民眾普遍追求局勢的穩定,而普京的連任能夠為俄國現有經濟和外交戰略提供了穩定性和持續性的保證,也是他獲得高支持率的背後邏輯。

普京總統在當選後的當天淩晨接受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俄中關係經過多年發展非常穩定,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他積極評價了中國發展成就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在臺灣海峽等中方根本關切的議題上積極表態。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據傳媒報道,普京將會選擇北京作為他新任期出訪的第一站,同樣習近平主席也是當選國家主席後,以出訪俄羅斯作為第一站。

可見在兩國元首外交推動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形成了兩國友好的習慣,也為下一階段中俄關係的持續穩固發展釋放正面信號。

中俄關係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基礎上,「不對世界上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也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擾和挑撥,更不受第三方左右」,體現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新的時代內涵。

有些人、有些勢力一談到中俄關係,則從另一角度解讀這一方針,經常以“不針對第三方”來阻止中俄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繼續開展戰略協作,阻止我們聯手採取行動反對美國對中俄的“雙遏制”戰略。

他們甚至公然要求對中俄關係進行“切割”、拉開距離。

這些人的用心,無疑是在配合美國分裂中俄合作的圖謀。

中俄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同時陸路邊境線長,合作區位優勢明顯。

兩國社會各界也要共同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共同推動中俄經濟一體化進程,為世界的發展繁榮創造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