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製造2025」美國唔啱聽,講「中國創新2020」又如何?

博客文章

「中國製造2025」美國唔啱聽,講「中國創新2020」又如何?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製造2025」美國唔啱聽,講「中國創新2020」又如何?

2019年03月12日 14:13 最後更新:20:54

自從中美爆發貿易糾紛後,傳媒對「中國製造2025」很敏感,對於人大政協兩會上有沒有領導人提到這個名詞,更加在意。昨日(3月11日)國家科技部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詞彙,吸引了眾多眼球。

「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據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於《中國製造2025》通知,文中解釋「三步走」︰第一步、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2035年,達世界製造強國中等水準;第三步、2049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年,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昨日提的不是製造業,談的是科技創新,也有「三步走」戰略︰第一步、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第二步、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第三步、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國家科技部定出「三步走」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AP圖片

國家科技部定出「三步走」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AP圖片

大家要注意的是,兩個「三步走」沒有排斥性,更大可能是兩者二合為一,換言之,到了2035年中國不單是中等製造強國,還是一個排在前列的創新型國家,到了2050年左右,中國就要達到「世界製造強國前列+世界科技強國」。如果按傳媒一般猜測,以為今次兩會對「中國製造2025,隻字不提」,忌憚挑動中美貿易戰神經的話,那麼科技部提出的「三步走成為科技強國」的目標,又是說給誰聽?我想國家沒有劃地為牢那麼笨,美國也不會因為你的低調而仁慈。

王志剛強調︰「到2020年要進入創新型國家,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時刻,也是個重大的任務。」2018年,中國世界綜合科技創新排名在第17位,到2020年的目標在15位。如何有力推動中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走向世界前列?完善創新與科研的生態環境,藉此加強中國的科研進度,令更多顛覆性的基礎理論出現。完善的創科生態環境,除了研究工作之外,還要注重文化傳播,王志剛最後指出,「要建立一個崇尚科學、擁有良好科學素質的社會」。

關於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不高興論的源頭,可能是出自2018年7月《紐約時報》的一篇Why Made in China 2025 Will Succeed, Despite Trump的深度報導,記者袁莉指出︰「特朗普政府在『中國製造2025』問題上與北京對峙並沒有錯。中國自上而下的做法給予中國企業不公平的優勢,這種做法可能會在特朗普卸任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繼續擾亂全球貿易關係。」

去年11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說,中國已放棄「中國製造2025」。AP圖片

去年11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說,中國已放棄「中國製造2025」。AP圖片

《日經新聞》最新消息,中國在人工智能(AI)專利排名超過美國!中國在2018年為AI申請了超過3萬項專利,比美國高出約2.5倍,其中影像處理技術的申請量特別強勁,達到 1.6萬項,是美國申請量的4倍以上。《日經》表示,從1950年至2016年美國長佔AI技術領域主導,目前正受到中國追趕的威脅。

以上數字可能令美國更加不高興。為此,科技部及時提出「建立一個崇尚科學的社會,建立一個由創新推動的製造業強國」,或可消除美國對中國以「由上而下」製造不公平優勢的焦慮。大家公平競爭,大家都高興。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到35歲就炒,「清洗人才泡沫」,並非老闆無義而是科技無情

2019年03月27日 16:33 最後更新:16:50

「清洗人才泡沫」成為內地科技界熱門關鍵詞之一,事緣內地知名互聯網企業陸續傳出裁員消息,被裁對象主要是中高管理層,很大原因他們都已經35歲或以上。

有這樣的一個未經證實的小故事︰「騰訊主席馬化騰去年12月在最高層會議上提問︰『騰訊有一兩千個總監級管理人,30歲以下的有多少?』答案是不到10人。」沒有多久,總部啟動一次「騰訊史上絕無僅有的」裁員潮,主要在助理總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甚至部分副總裁;這個為數約200人的團隊之上,裁員目標是10%。在類似騰訊的大公司,爬得上去上述行列的,應該都是資深人才,拿他們開刀,業界人士稱之為「清洗人才泡沫」。為什麼有這個泡沫?緣於,一、他們已屆中年;二、他們是中高層管理人;結果是一、他們懂得躲在comfort zone;二、他們有礙公司的新陳代謝機能。

騰訊主席馬化騰決定「清洗人才泡沫」,向中高管理層下手。

騰訊主席馬化騰決定「清洗人才泡沫」,向中高管理層下手。

讓年輕人取代表中年人進入管理層是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這話題近日在網上激起熱烈討論,不少落在哀嘆「科技中年」的無奈苦況,然而,現實就是這樣的。兩年多前,美國調查公司PayScale訪問18間大型科企,包括SpaceX 、Tesla、Facebook、Google、蘋果公司等,發現它們的員工年齡中位數是30歲以下,另一間調查公司Visier則指出,年齡20歲至33歲的「千禧世代」是矽谷科企最願意招聘對象。

中國科企在這時候亦開始年輕化行動。2017年,華為傳出勸退34歲以上部分老員工,據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公司認為他們的生產力和貢獻已達樽頸。阿里巴巴近年對員工架構作出多次調整,目前管理層和主要技術人員,80後佔80%,90後則佔5%。綜合而言,內地科技界對於35歲這個年齡關口,早有心理準備,內地網民及外媒炒熱這是中國科企的「寒冬」,其實關係不大,事關目前市場氣氛還不是太差,所以只是大齡人才的「寒冬」。各大科企積極佈置,估計是應對即將來臨的新一輪「淘汰期」——經歷過多次考驗,並建立規模的幾十到一百間科技公司,未來將只有屈指可數的存在。

德魯克(Peter Drucker)和他的名著《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德魯克(Peter Drucker)和他的名著《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這是管理學大師德魯克(Peter Drucker)在他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提出的高新科技產業發展模式,例如電腦的發明打開1949年至1955年的「窗口」,讓擁有技術和創新力的公司進入,經過互相競爭淘汰之後,倖存者進入第二個「窗口」——1970年電腦晶片技術突破帶來另一場革新,如是者,隨著技術不斷的顛覆和突破,每十幾廿年有一次「窗口」打開和「淘汰」出場的循環,結果依然留在市場,還是大公司規模的,就如鳳毛麟角。

中國的成功科企皆發跡於二千年前後的互聯網時代,差不多十幾廿年了。2018年是人工智能(AI)元年,2019年是5G元年,與此同時,中國和美國已急不及待的展開6G技術的角逐,可以預期新的「窗口」已經打開,隨即就是進行淘汰賽。目前看來風光的大公司,未必篤定能夠勝出,看看過去電腦時代,便可知沒有「大到不能倒」的事。中國科企明知要面對激烈搏鬥,便需要進行「清洗人才泡沫」,為年輕化鋪路的,正所謂「拳怕少壯」,你懂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