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烏合之眾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烏合之眾

2019年07月08日 20:12 最後更新:20:19

由《逃犯條例》激發的連串示威浪潮,許多人稱是互聯網惹的禍,話互聯網令群眾容易聯絡和聚合,容易把無組織的群眾召集在一起。我就一直覺得,流動互聯網無疑是現代群眾運動的催化劑,但群眾運動的本質,卻幾百年來都如是。

《烏合之眾》(The Crowd)

《烏合之眾》(The Crowd)

剛看到一條網上的影片,講及百多年前的著作《烏合之眾》(The Crowd),更加強了我的看法,《烏合之眾》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Gustave Le Bon)在1895年出版的著作,講的雖然是百多年前的觀察,但他對大眾心理學的真知灼見,可謂超越了時代。

勒龐的銅像。

勒龐的銅像。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一項最重要觀點,是「集體無意識」,他認為個人是有意識的,有推理、邏輯和智力,會就事物作理性決定。但有意識的理性行為,只佔人的頭腦的小部份,人大多數時候的行動,都是跟著感覺走,受情感、本能和欲望所驅動,這就是人本身已有的無意識因素。

人的無意識因素是很類似的,但有意識因素就各有不同,主要受智力和教育等所影響,把不同的人區分起來。但當一群人聚集,形成一群烏合之眾的時候,人的無意識因素就會疊加放大,變成「集體無意識」。而人的有意識因素,如智力、個性,就會在群體中消失,當群眾一起行動時,單獨一人會控制的欲望和本能,在群體裏的控制就會減弱,而且群體擴大後許多時候不受政府約束,很容易把原本個別很理性的人,變成瘋狂的野蠻人。這些無意識的群眾不關心事實,只是看到他們的想像,也不接受討論,只會強化本身的觀點。

這些「烏合之眾」,有時會做出正面行為,推動社會前進。但有時會造成很惡劣的事件,成為社會上不能磨滅的陰影。勒龐舉了很著名的例子,就是巴黎9月屠殺,事件發生在1792年夏末,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持續了5天的殺戮風潮,當時政局不穩,激進的雅各賓派發動暴動,罷黜市長維爾納夫,宣布由新的過渡政府領導革命公社,到處都出現起義者,國王路易十六與王室逃至立法議會,尋求庇護。

當時群眾流傳一個消息,是法國軍隊離開巴黎迎戰普魯士軍隊時,外國的反法聯盟和保皇黨的軍隊,會襲擊巴黎,保皇黨會把監獄的囚犯釋放,讓囚犯加入保皇黨行列。於是激進分子呼籲「先發制人」,帶頭的是政論家讓-保爾.馬拉,他號召群先把囚犯殺掉,認為這樣才能無後顧之憂地抗敵,結果在5天的殺戮風潮中,法國監獄約有一半囚犯被處決,殺死了1200至1400名囚犯,當然貴族也不能倖免。後來法國許多大城市,都仿效巴黎進行大屠殺,死傷慘重。

勒龐講及,這些「烏合之眾」在愛國主義鼓動下,放低了理性,自以為正義,履行光榮的愛國主義任務,把無辜的人殺死,這些集體有甚至展現一些「道德」,例如當群眾處決貴族時,竟把前排觀看座位以ladies first 的原則,讓給女士坐,又會把被處決者的財物放在桌上,以示自己的清廉(若在如今還會拍照放上網)。不過,這些「道德行為」,都不能掩蓋屠殺背後的非理性。

勒龐的書籍寫於百多年前,自然受當時觀點所侷限,例如認為婦女和兒童低一等,但這些侷限,無阻他看透群眾運動殘忍的本質。若非有真正公義無私的愛國者領導群眾運動,把運動轉向建設性的一面,而任由烏合之眾如潮水般泛濫,最後災難是無法避免的。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