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成為棋子 死不認錯害死人

博客文章

成為棋子  死不認錯害死人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成為棋子 死不認錯害死人

2021年05月26日 19:23 最後更新:19:36

十名在2019年10月1日因參與非法遊行被捕的人,早前分別承認組織、參與和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的集結共三項罪名。

他們於5月24日(周一)在區域法院求情,部分人提及「公民抗命」,梁國雄(長毛)和楊森認罪但不認錯,民陣陳浩桓則表示絕不求饒,也絕不後悔,重申個人一直堅持和平發聲。但是,法官在庭上表示:「在我看來,這不是真正的公民抗命。」他押後案件至本周五判刑。

這班被捕人士的求情理由,特點是認罪但不認錯,沒有表達悔意(Remorse)。

由於事件已過了一年多,大家可能都已記不起當天發生了什麼事情,不妨在這裡重提。事件發生於2019年10月,當時還是反修例運動風起雲湧的時候,民陣發動「沒有國慶,只有國殤」的遊行。

一如各界當時所料的,這場遊行激發起社會上更大的暴力衝突。在遊行當天的上午和中午,各區已經發生了多場暴亂。在遊行前後,暴亂更是遍地開花。當天的上午和下午,都有警員因制止而暴亂開槍。特別是荃灣大河道的開槍案,情況比較嚴重,一班示威者追打一名倒地的警員,有一名持槍警員要拯救他的同袍,被中五男生曾志健用鐵棍敲打持槍的手部,警員開槍還擊,擊中曾志健的胸口。事態的發展,其實並不是意外,而是完全在事前預計之中。

那一年的國慶,是中國建國70周年的大慶,而早在10.1前的一星期,網上已大量流傳這一年的國慶會變成「國殤」,並聲言當日會有大量示威者上街示威,最後警察會鎮壓,並開槍打死人,國慶會演變成「國殤」。

當然,警察不會「無端端」上街開槍打死人,是有大型的示威集會,爆發動亂,才逼到警方開槍。警方面對這種危機,自然不會批准民陣遊行的的申請。然而,民陣和一班泛民的頭頭卻堅持要遊行。

我當時大惑不解,為何明知有人想警察開槍,泛民還要趕這趟混水呢?回想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香港其中一次大遊行,但有傳言說可能會有人滲透,將其變成暴動。當時的泛民頭頭司徒華收到風之後,便決定取消大遊行。華叔一去,大樹凋零。2019年的國慶遊行集會,有人會迫使警察開槍的傳言已甚囂塵上,要搞「國觴」。但泛民的頭目仍然堅持要發遊行和叫群眾參與。其政治智慧之低下,真叫人難以想像。

猶記得2019年10.1當天,我去了北京觀禮,當天早上在天安門有盛大的花車遊行和閱兵等慶祝活動。在祖國建國70週年的大好日子,在主禮台上的習主席,卻眉頭深鎖。我估計習主席牽掛香港的情況,擔心會演變成不可收拾流血衝突事件,所以沒有寛容。直至到晚上的慶祝晚會,香港的局面已經底定,雖然有警察開槍事件,但最終沒有死人,這個要將70週年大慶變成國殤的陰謀,沒有成功。習主席在晚會的主禮台上,開始露出愉快的笑容,可能是他對香港的局面略感寬心。我覺得中國的確國運興隆,對方搞國殤陰謀沒有得逞。

為什麼硬要將中國的70周年大慶,變成國殤呢?明知當日搞遊行有很大的危險,還堅持要組織,除了用「愚蠢」兩個字形容這些泛民的頭頭之外,幕後的策劃者究竟有何圖謀呢?

我們可以從結果去倒推事件成因。把中國的國慶變成了國殤,最大得益者就是美國和台灣。到時美國可以質疑中共滿手鮮血,台灣就可以笑稱「一國兩制」完全失敗。香港人可以得到什麼呢?除了香港局面大亂之外,什麼也得不到。

可笑的是,這些人大力發動一個可能製造「國殤」的遊行,他們其實只是外部勢力的棋子。事過境遷,他們要面對法律的制裁,是理所當然。

他們在法庭上的浪漫陳詞,客觀上只會繼續鼓勵年青人去挑戰阿爺,再進行暴力反抗,而結局只有一個,最後要受牢獄之苦,一生前途盡毁。

這些人有意無意之間,做了外部勢力的棋子,而且死不認錯,最後只會送更多年青人上路,何苦呢?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