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令港人壓力倍增,有機構調查發現在幸福感「起點」已低的情況下,香港經歷兩年疫情後,家庭幸福指數顯著下跌,而家庭收入愈見懸殊,香港家庭幸福水平的差距亦因而擴大,幸福感亦有「貧者愈貧」現象。
家福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訪問二千多人,發現二○二二年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為六點一分,較二○一九年下跌零點二一分,情況令人擔心。在六個指標範疇中,「社會連繫」及「社會資源」下跌幅度最大,導致總分下跌,香港民意研究所總監彭嘉麗解釋,疫情致「限聚」、停課、在家工作、無法得到社區協助等,令市民如同斷絕社會聯繫,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幸福指數。
同時,家庭收入和家庭幸福水平息息相關,調查亦發現,低收入與高收入家庭幸福水平差距極大,收入少於三萬元家庭幸福感下跌明顯,貧窮線以下家庭相比以上的家庭,幸福感跌幅較大。
家福會高級經理張詠珊指出,在第五波疫情下更反映有需要時,得到親朋戚友、鄰居、團體或政府幫助十分重要,希望當局加強官商民互動,並將「提升香港家庭幸福」納入為施政目標,亦建議家庭成員間協作,強化家庭功能。
AI(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全球各地電視台開始試驗虛擬主播,香港電視台「唔執輸」,推出AI主播Aida,由周一起逢周一至五晚上為市民報告天氣。不過,網民似乎不太受落,有網民認為Aida面部表情生硬,亦有網民擔心AI主播將引發傳媒裁員潮,總之係唔like。
港台上周宣佈推出AI新主播Aida,指Aida由港台訓練的新主持,永遠不會「食螺絲」。自6月26日起,這名AI「天氣女郎」逢周一至五新推出的《香港電台天氣簡報》中報道本地和世界天氣資訊。
憂引發傳媒裁員潮
網民反應不太正面,有人形容Aida塊面「好膠」,表情、語氣生硬,亦有網民指AI手臂太幼,不合乎比例,直言︰「對手唔啱比例呀……執執佢先啦!」又有人認為AI取代真人主播,恐更多人失業。
港台指,Aida為港台AI應用的試驗項目,製作籌備工作歷時約3個月,是以AI虛擬頭像技術製作,表情、聲線、說話口形、動作都完全由電腦合成,毋須真實人物參與作仿效,因此可以加快節目製作流程,亦方便資料更新。
曾在港台時評節目《左右紅藍綠》擔任嘉賓主持的黃偉國認為,AI取代報道員,最大可能是節省成本及工序,因為只需要將文字稿輸入系統,AI報道員便會「照稿讀」。他認為,AI的互動性及適應性能否與真人一樣,是AI能否取代真人的關鍵。他提到,新聞報道不等於照稿讀,當中會涉及訪問環節,AI根本不能夠取代真人的訪問及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
曾在無線電視報道天氣的前主播鄭萃雯有感而發,在網上發佈自己以往報天氣的影片,指人類也許會「食螺絲」,但對於不同天氣現象有感覺,例如「點解會咁熱?點解空氣差?點解落大雨?」若報道只是從天氣文稿中搬字過紙,觀眾未必能理解背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