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天熱易發蕁麻疹 中醫教三款養護脾胃食療方

生活事

天熱易發蕁麻疹 中醫教三款養護脾胃食療方
生活事

生活事

天熱易發蕁麻疹 中醫教三款養護脾胃食療方

2022年07月06日 07:00

蕁麻疹的病發與氣溫有關連,天氣熱特別易助長其病發,故炎夏要分外小心此症來襲,除注意適時降溫,同時應從飲食上重點養護脾胃入手,為肌膚把關,有助預防蕁麻疹病發。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臨牀表現為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發生和消退都較快,風團處有瘙癢和灼熱感。由於近年環境污染嚴重和港人工作生活壓力日益繁重,本港蕁麻疹的發病率也呈遞增趨勢。夏天高溫濕熱的氣候、紫外綫、蚊蟲叮咬、吸入性過敏原,以及細菌、黴菌、病毒的滋生等因素,都會使患者出現皮膚發癢或惡化的情況。

更多相片
熱天易令蕁麻疹病發, 中醫教養護脾胃有助根治。

蕁麻疹的病發與氣溫有關連,天氣熱特別易助長其病發,故炎夏要分外小心此症來襲,除注意適時降溫,同時應從飲食上重點養護脾胃入手,為肌膚把關,有助預防蕁麻疹病發。

設計圖片

飲食失衡 正氣不足

蓮子。網上圖片

其中神經精神因素對蕁麻疹的發病有密切關係,尤其是現代人常因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失眠、疲勞等誘發本病,而兒童的發病既與遺傳相關,亦與脾胃功能不足有關。皮膚問題反覆或年期較長的大人小孩患者,都應到中醫師處就診,對症下藥,及早獲得合適的治療。 及時舒緩症狀

葱。網圖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後(如加豬骨應先汆水)同放砂煲內,加清水適量,以大火煮開,再以小火煮兩小時,加鹽調味。

薑。網圖

薑。網圖

熱天易令蕁麻疹病發, 中醫教養護脾胃有助根治。

熱天易令蕁麻疹病發, 中醫教養護脾胃有助根治。

飲食失衡 正氣不足

在中醫學角度,蕁麻疹的發生跟外邪侵襲肌膚有關,而平素正氣不足、脾胃虛弱者則容易發病,像精神緊張、憂慮過度、飲食不節、經常愛凍飲冷食等因素都會損及脾氣,使蕁麻疹更容易病發。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其中神經精神因素對蕁麻疹的發病有密切關係,尤其是現代人常因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失眠、疲勞等誘發本病,而兒童的發病既與遺傳相關,亦與脾胃功能不足有關。皮膚問題反覆或年期較長的大人小孩患者,都應到中醫師處就診,對症下藥,及早獲得合適的治療。
及時舒緩症狀

以下介紹三款幫助舒緩蕁麻疹皮膚痕癢等症狀的食療方:

‧清熱銀花茶

材料:粟米鬚10克、金銀花5克、菊花5克、開水適量。

製法:材料以清水洗淨,加開水焗泡15分鐘,沖泡後代茶飲用。

功效:清熱化濕止癢。

適用症狀:皮膚痕癢急性發作,瘙癢難受,伴有口苦而膩、納食不香、大便乾結、小便短赤、夜寐欠寧、全身乏力等症狀,並且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等徵狀。

‧安睡寧神湯

材料:熟棗仁15克、茯神15克、山藥15克、百合10克、蓮子6克、蜜棗2粒、清水適量,可另加豬骨1斤。

蓮子。網上圖片

蓮子。網上圖片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後(如加豬骨應先汆水)同放砂煲內,加清水適量,以大火煮開,再以小火煮兩小時,加鹽調味。

功效:疏肝解鬱、寧心安神。

適用症狀:因神經精神因素而使蕁麻疹反覆發作,平素工作壓力大,以及容易精神緊張或失眠人士。

‧健脾祛濕湯

材料:土茯苓15克、山藥10克、芡實10克、蓮子6克、赤小豆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0克、蜜棗2粒、清水適量,可另加豬骨1斤。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後(如加豬骨應先汆水)同放砂煲內,加清水適量,以大火煮開,再以小火煮兩小時,加鹽調味。

功效:益氣健脾、祛濕止癢。

適用症狀:病程較長,伴有四肢困倦、胸悶納呆、口淡無味而膩、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膩、脈濡等症狀。常見於脾胃功能不足的兒童或皮膚問題反復數年的成年人。

註:飲用前先諮詢醫師意見。

日常防患護理

1.    無論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均應避免搔抓及燙洗。

2.    洗澡時間不宜長,水溫不宜過熱。

3.    盡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薑、蒜、胡椒、烈性白酒等燥熱刺激性強的飲食,油炸、肥膩之物亦不宜,應多吃蔬菜及水果,例如淮山、蓮子、大棗、梨、馬蹄、蜂蜜、西洋參、百合、玉竹、沙參等健脾益氣、養陰生津的食物。

葱。網圖

葱。網圖

薑。網圖

薑。網圖

4.    避免接觸致敏原,忌用或忌食致敏食材或藥物。

5.    維持規律作息,保持心情放鬆。 

文:上醫堂創辦人 張勇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病患聲稱手術後醒來後被「鬼壓床」無法動彈,台灣麻醉科醫生揭背後原因係...

示意圖

示意圖

病患聲稱手術醒來後被「鬼壓床」動彈不得

在醫療實踐中,被全身麻醉後的病患在手術醒來時,偶爾會出現一種被稱為「鬼壓床」的狀態,病患在經歷這種狀態後,描述其過程是「吸不到氣、說不出話、張不開眼、動彈不得」。

台醫生解釋「鬼壓床」由肌肉鬆弛劑剩餘影響所致。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麻醉科的王逸萍醫生解釋說,在進行術前訪視時,經常會聽到病患分享「鬼壓床」這類經驗。她指出,這種症狀多由於肌肉鬆弛劑的剩餘影響所致。這類藥物在手術過程中使用,可以讓手術部位的肌肉得到適當放鬆及靜止,防止不自主的肌肉活動而干擾手術進行。然而,肌肉鬆弛劑的副作用可能會導致病患在甦醒後經歷呼吸困難和肌肉無力的情況,這種情況即是病患所指的「鬼壓床」。

示意圖

示意圖

利用肌肉張力監測儀器掌握病患肌力回復情況可減少麻醉副作用

為了減少這些副作用,除了醫生會在手術後給予病患肌肉鬆弛劑的回復劑外,現代醫學亦提供了肌肉張力監測儀器,以監控病患的肌力回復情況。這些監測儀器,例如非侵入性的攜帶型設備,能通過病患手部神經的電刺激,測量手指的肌力運動情況,幫助醫生評估病患肌肉張力的回復狀態。

示意圖

示意圖

醫生應在術前和病患溝通以製訂最適合的麻醉計劃

王醫生強調,使用這些監測儀器不僅能在手術中幫助醫生監測病患肌力放鬆的程度,還有助於提高手術的順利性和安全性。此外,醫生在術前訪視中與病患進行討論及溝通,然後根據過去的麻醉經驗來定制一個最適合的麻醉計劃,這種預防性的措施可提高病患的麻醉安全性。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