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教育局玩語言偽術 聯招生慘成犧牲品

博客文章

教育局玩語言偽術 聯招生慘成犧牲品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教育局玩語言偽術 聯招生慘成犧牲品

2018年09月05日 18:13

我早前提過今屆大學取錄學生的時候,很多俗稱「神科」的大學優秀學系,大量擴展招收非聯招科學生人數的問題。神科透過減縮聯招學生人數,以維持聯招生的收生成績線。例如港大醫學院,2013年曾承諾維持招收聯招生不少於75%,演變成今年只招收了49%的聯招生,非聯招生人數比例竟然高達51%,客觀上犠牲了聯招學生的入學機會。

不過,對於這個不公平的現象,教育局視卻「視而不見」,它對外界的質詢,只提出了三個回應:第一是各大學錄取聯招生的資助學位比例,過去三年均維持在83%,沒有大變化。至於非聯招生,一半來自IB或GCE A level等國際試的學生,另一半則來自副學士或者其他學位持有人;第二是各大學收取學生會有眾多條件,包括學歷、成績、面試表現、個人品質、學術成就和個人興趣等。有人純以考試成績比較,並不全面,加上國際試尖子和文憑試尖子同樣優秀;第三是政府沒有預設聯招生和非聯招生比率,各大學有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可以自行決定收生。

觀乎教育局的三大回應,基本上是語言偽術,可以逐一反駁。教育局說大學整體招收聯招生的比例是83%,三年以來都沒有變,這種詭辯技巧是「議題置換」。當大家正在討論大學的少量神科在大量提高招收非聯招生的比例的時候,教育局卻告訴你大學整體招收聯招生的比例沒有改變。而這數字亦說明了問題所在,既然大學整體收17%的非聯招生學生的比例3年未變,為何港大醫學院招收非聯招生學生的比例逐年增加,今屆已超過半數,去到51%呢?正正是大學整體不變,而神科系大變的收生策略,顯示出神科系想維持聯招生的分數線,一低過去年的分數就不收的蠱惑行為。假若大學未來招收非聯招生的比例維持在17%,而港大醫學院不斷加收非聯招學生高至90%,本地聯招尖子大多數無緣入讀,政府是否仍然覺得沒有問題呢?

教育局的第二回應是大學面試除了看成績,還要看其他因素,沒有證據證明國際試尖子成績較聯招尖子差。理論上,不獨是大學的神科,大學的其他學科,例如社會科學院或應用科學的科系,收生時也不會只看學生成績,也會考慮其他的表現,如果國際試學生的成績以外的表現很好,也會增加他們入讀非神科以外的其他科學目的機會,如此推論,大學收取非聯招生的比例,應該整體上升,而不是只有神科大幅上升。

再者,GCE A level較香港文憑試淺易,已經是人所共知的「非秘密」。我朋友的兒子在香港中學會考,數學科拿到B級,去到英國考A Level,數學考到A+,他說英國的數學考試,比香港的淺易很多,其他的科學科目的情況也是一樣。如果教育局真的相信英國A Level的成績水準和香港一樣,只能說明他們相當無知。

教育局第三個辯解是當局尊重大學的學術自由,並沒有規範大學招收非聯招生的比例。現實並非如此,政府從來都是透過大學資助委員會去調校大學的發展和收生方向。80年代時,我代表中大學生當過中大教務委員會(Senate)成員,在大學及理工資助委員會在聽取中大的三年發展計劃的時候,就親眼見到當時的大學及理工資助委員會主席楊鐵樑粗暴地否決了中大開設工程學院和法律學院的建議,表面理由是社會對這些人才沒有需要。事實上是由於政府不滿中大當年拒絕把四年制改成三年制,所以對中大作出「懲罰」。所以,政府對公眾說大學資助委員會的撥款是沒有導向,只是吹牛。

拆穿了教育局的三點詭辯之後,再講講神科系為什麼要提高非聯招生的比例,特此聲明,這不是我說的,而是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在2013年時講的。他在《明報》的一個論壇上,興致勃勃地問出席者,知不知道醫學院如何可以保持排名前列、保持聯招生的收生成績高分?台下有人答要多收成績最勁的,他笑而否認,說只要少收聯招生就可以,愈收得多聯招生平均分數愈低。所以好功利地計算,無人會收多些聯招學生。不過,他補充,他們不會這樣做,他們會作出微調,保持取錄聯招生的比例,認為這樣有助參加聯招的本地基層學童向上流動,可以改變命運。

(有關視頻的連結:https://m.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80808/s00001/1533721786223)

很可惜的是港大醫學院未能夠實踐當年的承諾(中大內外全科醫學士收44%非聯招生也好不了太多)。到底是過去這四年非聯招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的能力提高了很多?還是大學這些神科因為整體學生減少,令到聯招生的成績相對下降了,而忍不住要背棄自己的承諾呢?誰會為參加聯招的本地學生發聲呢?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