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理性的局限

博客文章

理性的局限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理性的局限

2019年01月30日 19:22 最後更新:19:59

政府在老人綜援問題上接連跌跤,先在提高長者申領綜緩年齡至65歲上栽一個大跟斗,要用補助金填數。其後即使要求60歲至64歲拿補助金的長者參與搵工計劃,否則每月扣200元這個細枝末節上,亦遭到立法會跨黨派議員反對。最後由特首林鄭月娥拍板,拒絕了勞福局局長羅致光這項建議,再次讓步收場,取消了這200元的扣款。

羅致光來自民主黨,曾是大學教授,據說IQ有160,過去號稱民主黨大腦,以思維慎密見稱,入政府前已是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有一定公職經驗,為什麼做了局長之後,就接連「蝦碌」,一錯再錯呢?

這令我想一個故事,某年春節過後,在禮賓府的新春酒會上,我遇到當時的特首曾蔭權。當時政府正在草擬幾個行業的最低工資政策,當中有一個政策細節,勞工界反對,政府不肯讓步。「煲呔曾」向我詳細解說該政策細節背後的決策理性,我聽後也覺得政府理據充足。他追問我會否支持這項政策,我反問他,「你叫我支持這政策,會不會在三日之後,勞福局局長張建宗說被人逼得頂唔順,就馬上讓步呢?」「煲呔曾」當時露出猶疑之色,我們的對話亦不了了之。結果我不幸言中,不出三日,在政黨的反對下,「煲呔曾」決定向政黨讓步。對支持此政策的人來說,這是一個越位陷阱。

就此事件,我得到一個決策學的結論,政府提出政策時應該自我審視,若自己堅持不到三日的政策,就沒有必要提出,即使提出,也很難找到人支持。

政府決策很多時候不單純講政策是否理性,而是講政治。我讀大學時唸過決策科目,話決定本來應以理性主義(Rationalism)為根據。以60歲至64歲拿補助金的長者參與搵工計劃,本來只是舉手之勞,而扣除200元,相對於3000元的綜援加補助金,也不是大數目,理論上這些長者如完全不願搵工,稍稍扣他們200元,略增他們搵工的積極性,原本十分理性。

但理性主義有很多局限,主要是我們掌握不到所的訊息,去作出全面的理性決策。另外影響決策的政治考量,往往蓋過決策理性,例子多得不勝枚舉。以上述200元扣除額為例,由於長者本來可以不參加搵工計劃拿到長者綜援,如今變得要參加計劃搵工,長者嫌麻煩。長者又是主要的選民群體,今年11月區議會將會選舉,議員完全不想得罪長者,更加覺得政府為200元搞出這麼多事,「攞嚟衰」。

更有甚者,是政府本身也不是貫徹始終,由頭到尾都講理性決策。本屆政府想以反對派為盟友,特別是民主黨和教協,特首林鄭在競選時候已經大力宣傳她會多撥50億經常開支去支援教育。結果她上任一年多,累計給教育界的經常開支超過80億元,教育開支多得不得了,已去到不知道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的地步,例如大幅增加小學校長的工資,過去,中學校長和小學校長的頂薪點相差10個薪級點,在公眾不知不覺下,大加小學校長人工,兩者如今頂薪只差兩個薪級點。又例如去年《施政報告》提出9億元的「多元全方位學習津貼」,中學按學生人頭計,每年可獲撥款超過100萬元,很多校長私底下笑稱,現時還未想到方法如何去花掉這筆錢。

政府自己的重大決策非常政治性,又突然在老人綜援問題講求理性,政黨那會接受? 難道你的選民是人,我的選民不是人?

IQ160的羅局長,在理性遊戲方面是贏家,讀書聰明,事業有成。但在政治遊戲中,理性的局限很大,很多政客只是叫人運用理性,自己卻是利益至上。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一個陀槍的債仔

2024年04月24日 19:14 最後更新:20:55

一個負債累累的債仔,被逼到走投無路本身已經得人驚,一個陀槍的債仔就更可怕。

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前夕,美國官員又出來放料。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外媒本周二(4月23日)引述消息指,美國正起草制裁措施,切斷部分中資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連接,為布林肯訪華增加籌碼,希望可以阻止內地對俄羅斯軍事生產商的商業支持。報道引述美國官員指,以銀行作為制裁對象,是為行動升級的備選方案,以防外交措施未能說服中國限制對俄國的出口。

雖然路透社在當天晚些時候報導,引述一名匿名美國官員說,美國尚無實施這些措施的計畫。

但美國放料施壓的手法已相當露骨,這也是美國的慣技,在進行外交談判之前,先將自己的嗓門提高八度,惡人先告狀,指控對方。早前美國財長耶倫訪華前夕,就提出「產能過剩論」,同時開始拋出「中國向俄羅斯輸出軍民兩用產品以支持俄羅斯」的指控。今次布林肯訪華前夕,就將「支持俄羅斯論」升級,恐嚇要制裁中資銀行。

分析美國行事動機主要是「觀其行、不用聽其言」,因為她的言論與實際行動很多時是十分脫節的,美國講起和中國接觸,表面上會提出一些大義凜然的理由,例如設置護欄,負責任的管控和中國的競爭,避免競爭升級為衝突云云。但實際行動時美國有其自利的圖謀。

拜登政府想要什麼?估計主要考慮兩個方面。

第一,找人接美債。美國過度借貸風險不斷升溫,現在美國國債以每100日上升1萬億美元的速度急速膨脹,現在美國國債的總量已經達到34.6萬億美元,每個月要大量推出國債入巿場借錢。近日美國通脹回升,聯儲局減息的預期急速冷卻,市場債息急升,債價下跌,美國發債更加舉步維艱,所以急欲逼迫中國多買美債。

近年中美關係轉差,中國大方向是不斷減持美債,截止去年9月,中國連續6個月減持美債,令美債持有量降至7781億美元,在一年多之前2022年3月,中國的美債持有量還有超過1萬億美元,到去年9月中國美債持有量首度跌穿8000億美元大關。

不過,去年11月在美國三藩市舉行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當時中美兩國已經開始緊密聯繫,安排中美領導人會晤。與此同步,中國去年10月減持美債的數量開始減縮至85億美元,到11月中國掉頭增持124億美元美債,結束連續7個月的拋售。12月,即習拜會開會之後一個月,中國繼續增持美債343億美元。

不過到今年1月開始,中國就掉頭減持,一月減持186億美元美國國債,2月再進一步減持227億美元,持有美債的規模進一步接近低位,這從一側面反映,習拜會之後中美關係沒有實質的改善,所以中國由今年1月開始再度減持美債。美國財長耶倫4月急於訪華,之前拜登要求和習近平通電話,相信都是帶著希望中國增持美債的要求而來。

第二,為選舉鋪路。美國還有半年就進行總統選舉,競爭開始進入百熱化階段,如今外界一致看好特朗普,拜登陷入苦戰。拜登政府明顯是想推動兩個議題以重振聲望。1. 顯示美國有全球領導力,例如再度力撐烏克蘭; 2. 推動反華議題,顯示敢於和中國對抗。近日民主黨和共和黨,捆綁禁制TikTok的法案和援助烏克蘭法案。最後眾議院通過超過600億美元的援烏撥款,拜登就想將烏克蘭這個死議題「玩返生」,大力吹噓中國支持俄羅斯,藉機向中國施壓,顯示自己還在領導全球,順便搞壞中國和歐洲的關係,更可轉移美國支持以色列在加沙開戰引發人道危機的注意力。

美國政府吹什麼風都可以,如果真去制裁中國的銀行,切斷它們和美元支付系統的連繫,等於是放一個金融核彈,會有嚴重後果。

中國的態度是吃軟不吃硬,你讓步,中國就釋放一點善意,多買一些美債。你玩強硬,中國可以更硬。有人說中國可以全面禁止向美國出售稀土,切斷芯片的製造,但其實中國拋售美債,美國會更傷。如今在這個高息期,如果中國急速拋售美債,就會令債價快速下跌,債息急升,更加可以攞美國拜登政府的命。

說到底,一個陀槍的債仔,仍然是債仔,她不應惡過債主吧。所以美國儘管放料向中國施壓,但如果美國真的想取得實質成果,就只能各讓一步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