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冠患者病情突變死亡 原來遭到「炎症風暴」

博客文章

新冠患者病情突變死亡 原來遭到「炎症風暴」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新冠患者病情突變死亡 原來遭到「炎症風暴」

2020年02月11日 15:34 最後更新:16:16

2月7日淩晨2點58分,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因感染新冠肺炎離世。
李文亮的離世觸動了眾多關切,他原本病情好好的,還在網上發帖報平安,為可在短期突然惡化死亡?

李文亮病中曾發帖子。

李文亮病中曾發帖子。

追踪李文亮的個案,1月10日出現咳嗽症狀,12日住院。治療近一個月後的2月3日,他還曾在大學群裡發言,說早上血氣好些了,氧分壓100,還是不能動,一動就喘,其他還好,他自己估計兩周後出院。

兩日後到2月5日,他的病情卻驟然直下。6日,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重症醫生採用ECMO(人工肺)支持李文亮呼吸,但最終未能搶救回來。

李文亮這些新冠病人病情突然惡化,原來並非孤例。1月29日,一項針對武漢金銀潭醫院1月1日至1月20日的所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研究,發表於醫學雜誌《剌針》之上。研究顯示,99個病例中,17名患者出現急性呼吸窘逼綜合征,其中,11例患者病情在短時間內惡化,死於多器官衰竭。圖: 醫護人員為病人治療。

2月7日,另一項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在醫學雜誌《JAMA》發表的針對138個住院病例的回顧性研究顯示,新冠肺炎從最初出現症狀到呼吸困難需要的中位元時間為5天,到住院需7天,到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需8天。

醫護人員為病人治療

醫護人員為病人治療

很多死亡者都出現病情急促轉壞的形象。一些專家提出「炎症風暴」的解釋,也稱細胞因數風暴,意指某些病毒感染或當機體免疫功能異常時,促炎性細胞因數持續大量產生,不斷活化更多的免疫細胞聚集到炎症部位,過多的免疫細胞及多種促炎細胞因數引起組織充血、水腫、發熱、損傷,還可能引起其它繼發性感染甚至導致「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最終患者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內地澎湃新聞查詢發現,「炎症風暴」並非一個新的概念,一篇2015年發表在《生命科學》上的論文《細胞因數風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主宰生命之手》指出,多種病毒感染,如SARS冠狀病毒、2009 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以及某些納米材料,均可導致細胞因數風暴,進而引起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而ARDS的病死率達40%至70%。

2月9日,澎湃新聞對話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支援的上海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鍾鳴、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程真順、黃岡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黃虎翔,試圖進一步揭示「炎症風暴」。醫師們表示,目前關於新冠肺炎中「炎症風暴」的機理及為何病程突變仍不清晰,但大多數死亡的患者中曾出現這一類似反應。

澎湃新聞:在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時,你遇到過病人病情快速惡化的情況嗎?

鍾鳴:有,之前相對穩定,很快病情加速,演變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許多死亡的病人經常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如果是面對這樣的重症病人,我們之前的許多治療經驗都可能派不上用場,我相信很多醫生都可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黃虎翔:是有2-3天病人突然惡化的情況,要不就是病毒潛伏在體內沒有完全清除,因為病毒生長、繁殖速度非常快,可能一下子又爆發了。我們也碰到病人明明核酸檢測轉陰之後,複查變成陽性了,說明沒清除乾淨。也有在恢復期或隔離期,本來(病情)沒什麼,突然一下子加重的。

但這樣的病人還是少數,只是在住院時病人病情會有反復。雖然任何疾病都會,但新冠病毒來得更兇險、更快。

澎湃新聞:有學者提出,這與一種稱為「炎症風暴」的現象有關,你怎麼看?

鍾鳴:在這些天的臨床一線工作中,我發現有類似炎症風暴的現象,跟我在過去治療其他疾病中遇到的炎症風暴的表現很像,但是現在還沒有足夠證據來證明具體的機制。目前的工作環境沒法讓我像以前那樣去實驗室做檢查來證實我的想法,還是一種對以往經驗的總結和猜測。多數危重病人在最初發病後10天到2周,會出現這種臨床表現。

程真順:所謂的炎症風暴,在包含病毒性肺炎在內很多肺炎過程中都可能會發生。炎症風暴是指,病原菌在破壞我們的肺組織的時候,同時誘發我們體內的免疫反應,體內就會產生大量的炎性介質或細胞因數,本來的目的是想去對抗病原菌,但是這些炎性介質或細胞因數卻可能會造成肺組織以及其他器官的損傷。對於有些病人,會導致彌漫性的肺的破壞,從而造成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衰竭,就有生命危險。

黃虎翔:早期比較平穩、後期兇險,是和炎症風暴有關,也叫細胞因數風暴,就是指任何一種感染(細菌、病毒、真菌等)會導致體內的炎症反應,如果炎症反應過強,會對其他正常組織產生損害,也會導致白肺。最後造成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進一步可能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最後膿毒症、休克,這是我們最害怕的。一般,病情加重會出現在第7-10天,如果疾病的進展2周之內沒有危及到生命,痊癒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在我們收治的患者中,重症和危重症的比例為20%。

澎湃新聞:在你的臨床觀察中,什麼樣的病人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鍾鳴:我們接觸的病人中,經歷這種快速惡化的病人多數是年齡大的、有合併症的,尤其是高血壓。

程真順:炎症風暴和免疫反應有一定關係。理論上,免疫反應越強,越容易發生炎症風暴。我自己接觸的病例中有一個年紀較輕的患者,開始症狀不明顯,僅有輕微呼吸困難,在10天后,突然就出現呼吸窘迫,CT影上出現白肺。這個病例比較幸運,我們用了激素來抑制炎性介質風暴和有效無創呼吸機支持治療,3天后病人的情況就穩定了,現在呼吸平穩,脫去了呼吸機。

黃虎翔:一般是有基礎疾病的,都是老年人。年輕人有,但很少見,出現這樣情況大部分也能扛。

澎湃新聞:炎症風暴會出現在輕症病人身上嗎?

鍾鳴:從輕症到重症,重症再到危重,都有可能快速發展。

程真順:炎症風暴是導致呼吸衰竭,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因此,臨床上多見於重症患者。

黃虎翔:很少,除非有的輕症病人肺部影像學顯示病變很大,也會產生這樣的炎症風暴。

澎湃新聞:對於啟動炎症風暴的病人,會採取什麼樣的治療?

鍾鳴:目前工作中碰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剛才提到的病情突然惡化,因此也沒有太好的針對性治療,只能給予非特異性的生命和器官支持治療。支持手段對一些病人有效,但是真正到那個階段,即使用最強的支持手段,比如ECMO(俗稱人工肺)、血液淨化,這些過去對很多疾病都會有效的支援治療方法,在這些病人身上效果都不一定好。

程真順:所有肺損傷的病人,肺部必然有炎性介質反應,我們的身體會自我修復、平衡;如果炎症風暴造成器官損害非常嚴重,或有這個趨勢,在臨床上比較多用抑制炎性介質反應的藥物如激素,減少對器官進一步的炎性介質打擊,同時還需要器官功能支援治療,如呼吸支援。

黃虎翔:抗病毒沒有特效藥,主要是對症治療,還有藥物,營養支持等,幫病人渡過這個階段,說不定就好了。往往有些病人開始出現輕度缺氧或者較輕的呼吸衰竭,我們要及早啟動呼吸支持,最常見的就是採用無創呼吸機和經鼻高流量給氧,這樣就不會轉變成很嚴重的呼吸衰竭,痊癒的幾率就會增加。

澎湃新聞:發生炎症風暴的病人,死亡率是多少?

鍾鳴:進入這種階段的危重病人死亡率,我並沒有具體的統計資料。這個需要在一個整體發病的基數上計算才有意義。同時,對這一現象是否存在,或者是另有其他機制導致的這種臨床表現還不清楚,所以無法明確定義這個現象,因此無法完成死亡率統計。

程真順:炎症風暴不是死亡的唯一原因,但確實很多炎症風暴導致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病情惡化並死亡的主要原因。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所為何事?

2024年04月18日 11:52 最後更新:12:13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此如何看?

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庚欣解讀了日本的意圖。

庚欣話,這次庚欣,再次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並強調了「構建穩定、建設性的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這表明日本岸田政府在內外交困之中,依然希望在與美國強化關係的同時,和中國也保持「鬥而不破」的關係定位,強調保持建設性的穩定關係對兩國非常重要,雙方需要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當然,這也是在重申去年11月,兩國領導人對中日「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共識性再定位。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庚欣指出,日本這次談及的「戰略互惠關係」,是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之時,雙方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所提出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確立,其實就類似於今天中美關係要扣好的「第一粒鈕釦」的意義,這是中日關係一次重大的進展。

其實,百年來的中日關係一直都存在誰來主導、走向何方的問題。當然這中間有美國的因素,因為日美在二戰後至今的制度安排上,是美國在直接影響甚至在重大問題上主導著日本的一些外交決策。但是,在中日互動中,中方是主導的一方,而在建交之後開啟的中日關係發展的熱潮中,中方倡導的以「友好外交、人民外交、和平外交」為主要特徵的中日關係發展,應該說一直是順暢的。

但是,近年來,由於日本面對著「百年變局」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首先是中日關係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中國從以前遠遠落後於日本的經濟發展,到2010年經濟總量開始超越日本,到之後的十幾年間,中國的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以上。而日本則明顯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和壓力。而且伴隨中日經濟和綜合實力的這種明顯的變化,同時呈現出中日關係似乎在向著負面的方向發展。在中日經貿額不斷增長的同時,中日之間的政治信任和民間感情卻似乎在不斷的下降,這種微妙、複雜的中日關係取態,對中日都是壓力很大的,對日本尤其如此。

同時,中日兩國在戰後一直就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比如「東亞爭雄」的問題、「歷史認識」的問題、台灣問題、兩國的領海劃界問題等等。近年來,中日都在走向大國化的進程中,又不斷地發生摩擦和碰撞。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日方近年少提甚至不提「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原因。

那麼日本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日方還有政策調整嗎?

庚欣認為,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所謂島嶼國家,就必須要成為「陸海聯動」的橋樑。但是,從戰後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日本和周邊各國的關係發展並不融洽。另外,日本畢竟是個經濟大國,它的經貿關係主要是靠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互動,而不是依靠美國。現在日本和中國每年經貿額達到3600多億美元,而和美國的經貿額只有中日經貿額的一半左右。地緣關係上大家又是「搬不走的鄰居」,這些都使得日本處處進退兩難。

其實,日本無論是自身的穩定、還是經濟繁榮以及大國化進程,都處處離不開中國。這就是為什麼近兩年來,岸田似乎和拜登走得很近,爭相送「投名狀」,但實際上他也在很積極地推動日本加入RCEP,加強和中國及亞洲的這種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以穩定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就在最近兩天,他跑到美國去和拜登「秀恩愛」的同時,又和中韓兩國爭取要在五月份舉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推動中日韓的合作。這些看似矛盾的表現,正是日本今天面對兩難困境和自身國家發展「焦慮」的一個真實寫照,美國的焦慮是「霸權的焦慮」,日本的焦慮可是「生死的煩惱」,所以就更顯得進退失據、捉襟見肘。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他認為,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尤其要冷靜、準確地把握美日各自的矛盾,特別要重視日本的動向,調動中日關係中的積極因素,注意克服消極因素,中日關係也要扣好第一粒鈕釦,重建「戰略互惠關係」就是今天中日關係的第一粒鈕釦,進而也同樣用「和為貴、穩為重、信為本」的方針來建立中日相處之道,牢牢掌握住中日關係的主導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