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STEM教育大行其道,但高中及大學選修相關科目的女生比例持續偏低,致投身創科的女性比例,遠低於男性。創辦基金會向新世代女生傳授編程、人工智能等數碼技能的鄭余雅穎指,女生欠缺信心而自我設限,不掌握行業趨勢,往往選科時放棄創科,甚至有女校資訊及通訊科技科因此「零收生」。基金會期望在二五年前,為一萬名女生培養科技思維,打破性別定型。 以裝備女孩成為「未來就緒」領袖為宗旨的「鄭余雅穎培菁女性創效基金」,成立一年已接觸三十五所中學,逾一千一百名學生,提供逾四千八百小時的學習活動,涵蓋數碼知識、發展領導能力、升讀大學及職前規劃、增進人際關係網絡等培訓。基金會創辦人,周大福教育集團執行副主席及集團總裁鄭余雅穎昨與傳媒見面,提到本港教育制度雖然公平,但女生參與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範疇,卻不及男生,「這個鴻溝其實從中學已經開始。」 有女校ICT「零收生」 她引用調查數據指,女生在高中選修STEM學科約五成二,而數學延伸部分則不足兩成,反觀男生選修比例分別為六成八及三成。到大學報讀相關科系,女生僅一成四,大幅低於男生的四成,最終投身創科行業的女生,不足半成。鄭余雅穎指,學生選科似有性別定型,「有女生覺得某些科目男生多而不選修。」 鄭余雅穎坦言,與中學教師的接觸,亦發現普遍女生自感STEM方面無法發揮,在選科上自我限制,有女校高中資訊及通訊科技科(ICT)更錄得「零收生」,「很多女生能力不低,只是無信心去選。」不了解創科行業的趨勢與出路,也讓女生與家長選科時卻步,「STEM範疇往往是需時研發,有些背後可能默默耕耘逾十年。」 為盡早讓女生接觸創科,尤其在選科前建立概念,基金會以中二至中六生為對象,舉辦到校工作坊,目標在二五年前為一萬名女生,培養科技思維。鄭余雅穎稱,教授編程的基本概念與生活應用之餘,更強調是發展學生潛能,「很多女生試過就發現,沒有想像般困難,譬如四十分鐘已可編好修圖程式,既有趣亦簡單。」 實作編程增成功感 完成課程的學生可深造為助教或導師,在校內外傳授其他同學,從服務學習中建立成功感及領袖才能,啟發她們持續發展,並安排學生走訪不同範疇的創科企業,了解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景。 基金會下月首辦「明日女菁領袖峰會」,邀請科技大學候任校長葉玉如等學者、商界領袖及企業家主持一系列研討會及工作坊,將有六百名學生與教師參加,以探索科技的可能性及多樣性,鄭余雅穎期望女生可發掘自身潛力,掌握新世紀必備的技能,讓更多女性投身創科,為大灣區創新科技生態圈建立人才庫。

教育
教育要聞|女生選科棄STEM普遍 基金會培育萬人科技思維
2022年09月23日 03:00 最後更新:04:10(星島日報報道)小一統一派位選校階段將於月底展開,教育局昨公布選校名單。本報統計後發現,部分小學在自行收生階段,取錄學生僅得個位數,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自行收生階段僅取錄兩人,統一派位階段學額增至達近百個。有小學校長相信,移民潮等因素造成學額過剩。小一統一派位將於本月三十日至下月五日接受電子申請,家長亦可於下月四至五日,前往派位中心遞交紙本申請。教育局估計,本年度共有約四萬三千多人參加小一派位,當中近兩萬二千人已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獲取錄,另外約兩萬二千人參與統一派位,較去年少三千多人。今年無校網需要「加派」,而需要借位的校網則減半至三個。無校網需要「加派」 小學自行分配學位及統一派位的學額數目,各佔整體小一學額一半。本報以各校在統一派位階段的學額,推算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取錄的學生人數,發現部分學校自行收生階段取錄不足十人。屬灣仔十二校網的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自行學額共五十個,但在統一派位階段共提供九十八個學位,意味學校自行階段僅取錄兩人;柴灣的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學校,暫定統一學額達九十四個,較自行學額多四十四個,推算自行階段僅取錄六人。 個別地區的官校,收生亦不容樂觀,粉嶺官立小學與大埔官立小學在統一派位階段,暫定提供一百一十五個學額,較自行收生階段多五十二個,意味兩校自行階段僅取錄十一人。 至於適齡人口下跌的重災區,例如東區、南區等,部分學校收生情況亦不理想,慈幼學校、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愛學校,按推算僅取錄十人;十四校網的啟基學校(港島),按推算亦僅取錄七人。南區的華富邨寶血小學,按推算只取錄十一人。 個別學校超收「世襲生」情況仍屬普遍,傳統名校林立的九龍城四十一校網,十所官津小學之中,有八校的統一派位學額被「蠶食」,以喇沙小學最多,達到十一個。沙田的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被世襲生蠶食的學額多達三十四個,是全港之冠。 資助小學校長會副主席陳淑儀認為,現象反映學界難以準確估計學位需求,「近年不少家庭選擇移民,而選擇送子女入讀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的家長愈來愈多,令學額出現過剩。」她期望當局能加快推進全面小班教學,學校應減少取錄叩門生,以免出現縮班殺校潮。 教育局回應指,未來會繼續與學界磋商,研究鞏固及整合學校資源,以「軟陸」為目標,穩定教學環境、保持教學質素。